- 鸛雀樓: 古代名樓,舊址在山西永濟市,因常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
- 依: 依傍,靠著
- 盡: 消失,沉沒
- 窮: 盡,達到極點
- 千里目: 指能看到更遠的地方
詩
詞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註釋】
【翻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意境描述】
想像我們站在鸛雀樓上,遠眺西方。夕陽緩緩沉入連綿的群山之中,餘暉染紅了天際。轉身向東,黃河之水奔流不息,彷彿能聽到它咆哮著奔向大海的聲音。此時此刻,天地遼闊,萬物壯麗,讓人不禁想要登上更高處,飽覽這無邊的風光。
教學建議:帶領學生到附近的高樓或山頂,感受登高望遠的意境,體會詩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境。
【意境分析】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懷,情景交融。詩人通過對壯麗山河的描繪,表達了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白日依山盡'描繪了時間的流逝,'黃河入海流'展現了空間的遼闊,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則昇華出人生哲理:只有不斷攀登,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寫作手法】
- 對仗工整:全詩四句兩聯,形成工整的對仗關係
- 虛實結合:前兩句寫眼前實景,後兩句抒心中所感
- 以小見大:通過登樓遠眺的小場景,展現壯闊的山河景象
- 象徵手法:'更上一層樓'象徵著人生境界的提升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開元年間,正值盛唐時期。王之渙當時在山西永濟任職,常登鸛雀樓觀景。鸛雀樓位於黃河東岸,是當時著名的登高勝地。詩人登樓遠眺,被眼前壯麗的山河景象所震撼,同時聯想到人生的進取精神,遂寫下這首千古名篇。
【名句品鑒】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這兩句詩表面寫登高望遠,實則蘊含深刻哲理:表達了不斷進取、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態度
- 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智慧
- 鼓勵人們突破自我局限,開拓視野。
【延伸閱讀】
- 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杜甫《望嶽》:'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朗讀設置】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