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1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目錄
第一部:靈修的理論
第 一 課
導論:宗教是什麼?..................................... 2
第 二 課
靈修的定義與內涵 ...................................... 3
第 三 課
靈修的中心 ............................................ 4
第 四 課
靈修的動力 ............................................ 6
第 五 課
靈命的週期 ............................................ 8
第 六 課
靈修的誤區與異端 ...................................... 9
第二部:靈修的典範—靈修發展簡介
第 七 課
拉丁三傑:安布羅修、耶柔米、奥古斯丁.................... 10
第 八 課
隱修三師:本篤、道明、方濟各............................ 12
第 九 課
改革宗師:阿奎那、羅耀拉、大德蘭........................ 14
第 十 課
神秘信徒:勞倫斯弟兄、蓋恩夫人 ......................... 15
第十一課
效法基督:金碧士、革魯德 ............................... 17
第十二課
聖潔導師:約翰•衛斯理、查理•衛斯理 ................... 18
第三部:靈修的實踐
第十三課
四大支柱 .............................................. 19
第十四課
12 個 S................................................. 20
第十五課
讀經釋例 .............................................. 22
第十六課
靜觀 / 默想 ............................................ 23
第十七課
禱告 .................................................. 25
第十八課
禁食 .................................................. 26
第四部:靈修的操練
第十九課
聖秘 .................................................. 28
第二十課
聖禮 .................................................. 29
第廿一課
三修 .................................................. 30
第廿二課
禱讀 / 靈讀 ............................................ 31
第廿三課
C3 靈修小組 ............................................ 33
第廿四課
總結:介紹靈修小品..................................... 35
參考書目............................................................
............................................................ 37
本科課程
靈 修 操 練
楊東川牧師

Page 2
2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第一課
導論:宗教是什麼?
一、課程目的與重點
A. 目的
針對信徒對靈修認識不多,甚至有人誤入了禁區,
因此希望藉著本課程幫助基督徒對靈修生活有較完
整的瞭解,且學以致用,建立個人在神面前的靈修
生活,並能與其他信徒分享。
B. 重點
偏重於靈修生活的實踐,因此不會太強調理論或探
討聖經原文背景。
二、宗教是什麼?
1. 廣義來說,宗教是一種嘗試,想把人的生命和最
高度的敬虔聯繫在一起;狹義來說,是人尋找神
的一條途徑。這種尋找沿著許多道路進行,有人
以為修橋鋪路可以達到宗教的真理,有人以為面
壁 9 年可以發現宗教的意義,另外還有許多光怪
陸離的主張。但是,這些道路到最後都變成死巷。
這就是凡俗宗教的悲劇。
2. 基督教雖然勉強可以圈入上述解釋之列,卻有其
獨特的本質。基督教是以啟示作為開始,以救贖
作為結束。啟示是神向人類顯示他自己,救贖是
藉著耶穌基督使我們與神合而為一。在本質上,
我們深信無論是人尋找神,還是神就近人,單單
一廂情願是不夠的。在人的需要還沒有獲得,神
的目的還沒有達到之前,必須在耶穌基督的十字
架裡合而為一。神與人在救贖裡相遇,就是中國
人很熟悉的“天人合一”之道。
三、任何宗教至少可以歸納為 3 種因素
A. 知識或理性的因素
1. 有些基督徒以為基督教只要熱心就夠了,不需講
究理性。但熱心永遠不能代替知識。我們接受了
基督教,就必須瞭解所信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分
析與解釋,構成整個基督教的神學與教義。如果
我們忽略理性因素,就會變成迷信。
2. 在太 11:25,耶穌講到信仰淺顯的部份,就是在
嬰孩的口中也能傳述天國的道理。偉大的神學老
師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在一次盛大
的聚會中,把基督福音歸納為簡單幾句話:“耶
穌愛我我深知,因為記載在聖經”。這是小孩子
主日學所唱的歌;也就是說,連孩童也知道耶穌
的愛。
3. 從另一個角度說,基督信仰深奧無比。就像結
47 章所說:屬靈江河的深度,從聖殿的門檻東流
的水,先是達於踝子骨,再量就到膝蓋,再量就
到腰部,水便氾濫成災。我們對於基督信仰的研
究不是先憑頭腦來理解,而是先憑信心來接受;
也就是以信心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然後慢慢咀
嚼、含詠、沉潛、反復思想主給我們的一切恩典。
4. 我們的確要保證救恩隨後也要用到頭腦,因為單
以熱烈的忠誠代替理解是不行的。我們應效法司
提反的精神,憑“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敵擋不
住”(徒 6:10)。
5. 聖靈不能代替講道,但是能幫助我們得著事半功
倍的效果;反過來說,如果太強調理性因素,就
會變為唯理主義。這是把救恩解釋為一種哲學思
想與神學理論,凡是頭腦通不過的就不相信。因
此,我們要接受聖靈的管制,讓理性降服在信心
之下。
6. 基督教的神學和理論,有別於宗教的本質,好比
藍圖與建築物本身不同一樣。知識僅是藍圖而
已,只有進入建築物本身,才能享受宗教的實際。
B. 情緒或感覺的因素
1. 宗教與哲學不同,哲學只是探討關於終極的真理;
宗教卻包含對價值的感覺、崇拜和禱告的經驗,
以及敬畏、尊崇、平安和喜樂的情緒。當我們思
想主耶穌把我們從罪惡痛苦中拯救出來,我們的
心就得到激勵,情感也跟著昇華,甚至產生生命
的衝動,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決志、悔改、
認罪,從今以後要過一種嶄新的生活。
2. 19 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研究曆世歷代的信徒,包括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販奴的牛頓
(John Newton, 1725-1807)、約翰•衛斯理
(John Wesley, 1703-1791)等,要以心理學的
因素來解釋他們得救的經過,卻無能為力,最後
只有歸諸“聖靈”的功效。
3. 宗教信仰中必須有情緒,這是健康的反應。但是
過分強調情緒與感覺,就會變成另一個極端,成
為情感主義。其缺點就是熱心過度,壓抑宗教的
其他因素,以為宗教只是情緒而已。而且,如果
情緒不受聖靈的約束,就容易變成“走火入魔”。
4. 各人的情緒經歷不同,我們不但要尊重別人的情
緒經驗,也要順其自然地表達自己的宗教情操。
大凡宗教情緒的反應,有如看球賽一樣,各人都
有所不同,有人強烈,有人溫和,而且很容易受
群眾心理的影響。有些教會過度強調激昂情緒的
反應,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得救,才能成聖。這是
錯誤的。雅 2:19 說:“鬼魔也信,卻是戰驚。”
這值得我們警惕。

Page 3
3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C. 意志或倫理的因素
1. 信仰和情緒往往會引發行為。基督教不止是倫理
的信條或法則,更給我們行善的能力。今天我
們所缺少的不是教條,而是一股能使我們行所當
行、止所當止的能力。基督教的講壇曾經一再強
調基督信仰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聖靈本身。雅 2:
26 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
是死的。”
2. 反過來說,如果單單強調意志,而不加以知識和
情感的配合,就會陷於道德主義或律法主義的陷
阱,宗教最後被貶為倫理的法典,成為行為的一
種模式罷了。有人說:“我不需要任何宗教,只
要做好人、行好事就夠了,何必要信耶穌呢?”
不過,人常常會在道德義務上遭受挫折而失敗。
羅 7:18 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
不得我。”在羅 7:24–25,保羅感慨地說:“我
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
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
3. 耶穌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3 者合為一體。
道路屬於意志,真理屬於知識,生命屬於情感,
三者在主裡要得著均勻的統合。因為如果只強調
一部份,就會有所偏差。強調理性主義,終會什
麼都不信;強調情感主義,就會陷入極端而變成
異端;強調律法主義,就會在倫理上跌倒。
四、結語
1. 追求信仰要在知識(聖經)、情感(靈修)、意
志(聖潔)3 方面加以調和。耶穌說:“我就是
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
那裡去。”(約 14:6)這 3 方面要在耶穌基督
裡得到均勻的統合,發出巨大的力量,使個人得
救,並且全家得救!
2. 我們在知識、情感、意志這 3 方面都需要學習:
a. 知識的操練:學習神的話,對聖經 66 卷書有更
多的參考、追求、研究。
b. 情感的操練:需要在靈修生活上有扎實的學習與
奠基。有許多古聖先賢,包括主耶穌,在他們事
工的開端,都要花一段不短的時間在曠野、山洞、
沙漠、安靜的地方獨處,培養與神親近的靈交。
c. 意志的操練:藉著聖靈的幫助過聖潔的生活,榮
神益人。
第二課
靈修的定義與內涵
據說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有個部落,相信人身體跑的
速度比靈魂還要快,因此他們外出走路的時候要常
常歇下腳,讓靈魂能夠追上自己的身體。這個古老
傳說給現代人一記當頭棒喝:我們需要讓靈魂追上
肉體。一切讓我們分心的物質追求、馬不停蹄的活
動,以及許多膚淺的娛樂節目,都足以使我們玩物
喪志,“魂不附體”。
一、安靜的時刻
1. 靈修生活又稱為“安靜的時刻”,在基督徒培養
正確的靈性洞識方面至為重要。聖經中的風雲人
物在蒙召服侍之前,總要有一段離群索居、默想
安靜的時刻。例:
a. 摩西在曠野的沉潛等候(出 3:1);
b. 以利亞在何烈山的微聲盼望(王上 19:12);
c. 阿摩司在提哥亞的遊牧生活(摩 7:15);
d. 施洗約翰的曠野呼喊(路 1:80);
e. 耶穌的禁食禱告(可 1:13);
f. 保羅在亞拉伯的養精蓄銳(加 1:17)。
2. 並非每個人都能進行“三修”(靈修、進修、退
修)40 年或 40 天,但是每個基督徒都需要進行
“4P”:用特定的時刻(Period),在特定的地
方(Place),冥思默想神在自己(Person)心
中的計畫(Plan)。屬靈的思考和默想,會產生
清澈透明的啟發、深刻、洞識、見解、均衡和對
稱等。
二、靈修的重點
A. 聆聽神向我說話
1. 例:閱讀聖經和靈修讀物。
2. 靈修時的讀經不必要求太專門性,但分題或分章
的閱讀、提要勾玄、溫故知新,則屬必要。
B. 我向神說話
1. 例:禱告和默想。
2. 禱告為靈修意識的最高形式。除了即興式與神交
談的私禱之外,不妨也把向神傾心吐意的心聲寫
下來,將來還可印刷成書,藏諸名山,成為崇拜
的公禱素材。這就是為什麼靈修讀物會在教會曆
史中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泉源。
三、靈修的定義
1. “靈修”(Spirituality)一詞,是指身心修養
的專門學識與修習過程。由於不同的宗教信仰和

Page 4
4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人生觀,對“人”的存在和其終極嚮往有不同的
認知與信念,因而對靈修的理論也有很多不同的
學說與宗派,例:基督教的靈修、伊斯蘭教的靈
修、猶太教的靈修、佛教的禪修、儒家的靈修等。
2. 至於“靈修神學”,是基督教神學科目,目標是
幫助人修持身心,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全然成聖境
界。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如何使基督徒的生命
積極成長發展,藉著耶穌基督的寶血救贖功勞,
達到與神合一的終極圓滿目標。
3. 基督教初期的一切著作,可以說都是針對信仰與
靈修生活;直到 18 世紀,靈修神學才逐漸成為
神學的專門科目。由於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的革新努力,再加上當時文
藝復興的影響,基督教神學從此有了整體的調
整,更詳細地劃分為不同科目。這時期的聖女大
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十架約
翰(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羅耀拉
(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等人,對
教會靈修生活的革新有很大的貢獻,他們的著述
對未來靈修神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4. 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得到美國《靈修日程》的
准許,在上世紀 90 年代編譯出版了 3 輯《靈修
經典名著小叢書》,為本課程提供了最好的參考
資料。然而有關這方面的中文著作,要追溯到自
1940 年代馬駿聲(E. Zsamar, 1904-1974)所撰
的《神修學》(1960 年代之前的“靈修”一詞,
都用“神修”)。這是第一部以中文引介西方神
修學的完整著作。至於真正本色化的努力,其初
果是 1970 年代《中國靈修芻議》一書。這是張
春申(1929-2015)神甫(“神甫”是天主教“司
鐸”的尊稱,比一般所稱的“神父”更為妥當)
和聖功會修女共同努力的成果。
四、靈修的內涵
1. 靈修是在基督耶穌裡的禱告與生活,人的心靈由
聖靈維護與轉化的經驗。這經驗是在下意識、無
意識當中,在態度、信心的感受以及屬靈生活的
操練上與神密切相交。在天主教的傳統中,是藉
著彌撒裡的聖禮體會,也就是神的形象實現在人
身上。在靈修的操練上,包括了內在的默想與禁
食。基督敎會也有類似的操練,就是在內心體會
神的同在。藉著基督,人可以體驗神的同在,並
與神有相交的關係。
2. 天主教因有修道傳統,看靈修是苦修,奉獻身心
追求靜修的理想,過著完全舍己的生活。近年
基督敎神學家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
1928-2014)認為靈修是追尋自我的身分(self-
identity),以屬靈的資訊瞭解人生的意義。有
些福音派人士認為,靈修是運用屬靈的恩賜,以
領人歸主為屬靈的量度;也有人認為,純正的信
仰本身就是靈修生活的表現。
3. 大多數福音派人士都會同意奥古斯丁與加爾文
(John Calvin, 1509-1564)的說法:靈修以愛
神與愛人為主要的內涵。人因為失落自我,完全
浸淫在愛主的深度中,愛神而且愛眾人。愛是交
托(申 1:32),專心地信靠(申 4:4,11:
22),謹守遵行(申 10:16),完全聽從神,行
神的道(申 11:1、13、22)。這是申 6:5 所
說的盡心、盡性、盡力愛神。耶穌引用這節及利
19:18,強調最大的兩條誡命是愛神與愛人(可
12:29–30)。
第三課
靈修的中心
一、靈修的重要性
基督徒的崇拜若無靈修,就會陷入禮儀主義;
基督徒的講道若無靈修,就會陷入淺薄主義;
基督徒的教導若無靈修,就會陷入唯理主義 / 炫學
主義;
基督徒的服侍若無靈修,就會陷入律法主義 / 人道
主義;
基督徒的團契若無靈修,就會陷入地域主義;
基督徒的倫理若無靈修,就會陷入道德主義;
基督徒的培訓若無靈修,就會陷入機械主義;
基督徒的成聖若無靈修,就會陷入敬虔主義 / 神秘
主義;
基督徒的宣教若無靈修,就會陷入孤立主義。
二、靈修的中心是神
基督信仰最基本的問題不是“到底有沒有神?”,
而是“如果神存在,他到底是誰?”神不像聯邦調
查局的局長,鐵面無私,六親不認;他也不像聖誕
老公公,看到人就送禮。耶穌敎導我們:神是我們
在天上的“父親”。在新約福音書中,耶穌提到“神
是父親”共 150 次以上。他在少年時期中的談話,
第一次筆之於書的便是:“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
事為念嗎?”(路 2:49)而他在人世最後一句話
仍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
23:46)說了這話,氣就斷了。當然,在舊約時代
已經有以耶和華為父的說法(參出4:22;詩68:5,
103:13);然而,一直要到耶穌的口中,“天父”
的觀念才完全落實,使人與神的關係產生一種血濃
于水的親情。

Page 5
5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A. 神是我們的天父,顯明他對兒女的關懷
1. 我們在平順穩妥的時候,容易把信仰當作口頭
禪,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問題來了,信仰就
放在一邊,以為沒有什麼用處。事實上,神對我
們關懷得無微不至,從我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到衣、食、住、行、育、樂各項,他都小心料理,
巨細無遺。耶穌把神在這些方面的心意歸納為一
句話:“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
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
他的人嗎?”(太 7:11)
2. 耶穌不是說說而已。在實際生活中,他切實地體
驗到父神的慈愛與關懷。例:加利利湖突然起了
暴風,波浪打入船內,船上積水,眼看大事不好,
門徒面面相覷,但是耶穌還在船尾睡覺。我們今
天看到這樣的記載覺得很奇怪,大禍臨頭,耶穌
還在憩睡。但這是神的海、神的浪,耶穌對天父
有信心,所以能夠沉睡。
3. 當我們失業了,家庭有問題了,房子賣不出去了,
除了找職業介紹所、婚姻協談者及房掮客之外,
是否想到我們的天父?雅 1:17 說:“各樣美善
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
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沒有改變,也沒有轉
動的影兒。”
B. 神是我們的天父,他特別認識及愛護他的兒女
1. 神對我們不是認數目,而是認每一個個人。神愛
我們到一個地步,連我們的頭髪都數算過了(太
10:30)。“神愛世人”這個說法更進一步地說,
好像那位倚閭望子的父親,一旦浪子回頭,既往
不究;又像那位尋找 99 只以外迷途羔羊的好牧
者,跋涉千里之後,把羊找著了,就歡喜快樂(路
15 章)。
2. 天父直接認識及愛護我們每一個人,到一個地
步,使我們每個人都覺得“神最愛我”。精明的
父母如果能使得每個兒女都覺得“爸媽最疼我”
便成功了!
3. 奥古斯丁回憶神的愛說:“他愛我們每一個人,
仿佛只有我這個人可愛”(He loves us every
one as though there were but one of us to
love)。所以聽到有人作見證說“神特別愛我!”
不必驚異,因為這是被愛以後感同身受的反應。
C. 神是我們的天父,我們的宗教情緒能夠自然流露
凡俗宗敎及一些精靈論者,以為他們所敬拜的對象
皆是面目猙獰的神明。沒有人喜歡那些“一見大吉”
的活無常如影相隨,故此人往往敬鬼神而遠之。但
是我們的神是父親。基於“父子天性”,我們在禱
告的時候就被會聖靈感動,呼叫“阿爸父”(加 4:
6)。我們與神的關係不是像奴僕,戰戰兢兢,唯
恐動輒得咎;我們是兒女,所以結果完全不同。
D. 神是我們的天父,我們的受苦才有意義
這個世界充滿痛苦憂傷,令人忍受不了。有一位 37
歳叫“小開”的華人富二代輕生自殺,遺書聲明是
因對人間的不滿而厭世。舊約時代對一切人生的痛
苦遭遇,皆認為是神的憤怒、審判與報復。然而到
了新約時代,雲開日出,啟示漸明,使徒保羅對耶
穌的受難解釋為:“神連他的兒子也沒有放過”(羅
8:32,自譯)。為什麼神不放過呢?原來神對耶
穌有個目的,一個救世的偉大計畫。所謂“天將降
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
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
益其所不能。”(《孟子》)此外,當我們受苦的
時候,神也跟我們一起痛苦,好像三娘敎子,“打
在兒身,痛在娘心”。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豎立的
時候,事實上在天上永恆之父心中也被釘上十字
架。中國古書《酋陽雜俎》提到艾子罰孫跪庭於雪
中,其子不忍同跪曰:“汝凍我子,我亦凍汝子”。
這話最能引申為父的愛心。
E. 神是我們的天父,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主禱文開宗明義,最膾炙人口的便為“我們在天上
的父”。儘管許多人朗誦唯唯,有口無心,但這句
話好像把座標上的兩點在共同的基礎上連成一線。
我有神在心中,他也有神在心中,以心比心,我們
都是神的兒女,所以能彼此相愛,拆毀人與人之間
隔斷的牆。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時
不分中外古今,空不分上下四方,都在天父的懷抱
裡合而為一。這也是聯合國憲章的根基,世界大同
的依歸。
三、結語:一封來自神有關靈修操練的信
早安,我是神,你的天父,今天我要處理你一切的
問題。
如果魔鬼剛好給你一個你無法應付的情境,切勿試
著要去解決它。請放在箱子裡,我會照我的時間來
處理,而不是你的時間。一旦事情放進箱子裡,不
要抓著不放,或試著偷看或打開它。緊抓或打開,
將會耽擱解決事情的時間。如果有些情況你認為自
己能夠處理,請在禱告中諮詢我,以確定這是正確
的解決方案。因為我不睡覺,也不打盹,你就不需
要為此失眠了。放心吧,我的孩子,如果你需要跟
我聯絡,只需一個禱告就可以了。
你的天父

Page 6
6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第四課
靈修的動力
一、靈修神學與操練
A. 福音派的靈修神學
1. 以往福音派的信徒對於研究靈修神學及操練,大
多持消極的態度,因為這些靈修的習作是出於天
主教的。但天主教近年來大力恢復歷史性的靈修
傳統,重新拾取這些經文所忽略的價值,重新強
調默想、沉思、敬拜、禮儀,發展為“新修道主
義”。有些福音派教會有比較廣大的心懷,也發
覺這些靈修的途徑確有價值,願意採取。再有貴
格會的神秘論調,以及靈恩派的敬拜讚美,都予
挑戰與省思。
2. 福音派的靈修神學其實也有長遠的歷史。教會曆
經屢次重要的運動,有宗教改革、敬虔派,以及
清教徒的振興,都有宣導並糾正的作用。個人的
靈修、家庭的祭壇、守安息日為專心敬拜、信徒
個人注重聖潔及嚴格的門徒訓練,不僅樹立良好
的楷模,也促進教會的復興。這是近年來教會發
展的趨勢。
B. 舊約聖徒的靈修動力
舊約聖徒以律法的敬虔為屬靈的動力(例:詩 19
篇)。箴 2 章把神的智慧注入聖徒的心(箴 2:6、
10),不僅接受神的話,樂意存記,而且呼求神,
尋求隠藏的珍寶。
C. 新約時代的靈修動力
新約也以真理為主,正如耶穌的祈禱:“求你用真
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約 17:17)。
保羅把聖靈充滿及真理充滿,視為相同的事(弗 5:
8;西 3:15)。
二、聖靈的工作與能力
A. 聖靈的工作
聖靈的工作是隨著福音而發展的,神的國以聖靈所
傳的福音而形成。舊約有 76 次提及聖靈,其中一
半是有關新約時代的。新約提及聖靈 244 次,15%
是提說舊約的時代,85 次論到新約時代。聖靈的工
作似是隱藏的,但作成聖徒成聖的工夫,是毋庸置
疑的。
B. 聖靈的能力
耶穌在小樓上和門徒談論聖靈的能力,以更大的權
威使敎會得以建立。基督復活升天之後,聖徒就不
再受律法轄制,而有聖靈裡的自由(加 3:25–4:
7)。聖靈住在信徒心裡,能使信徒活出像基督的
生活,因為他們已經進入新的時代。聖靈有能力建
立神的國度,是普世的(徒 1:7),歷史就證實了
這個應許。
C. 聖靈的洗
有關聖靈的洗與聖靈的充滿,歷來有不同的解釋。
衛斯理的完全論、追求聖潔的說法,以及靈恩派的
五旬節經歷,都注重靈命的增長(但並不是完全有
聖經的依據),信徒必須在成聖的路上長進,並且
藉聖靈和聖經得著能力。
D. 聖禮
1. 關於聖禮,舊約著重聖職人如祭司,節期如逾越
節,神聖地如錫安山,神聖行為如獻祭。保羅也
以象徵的方法指出:靈水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
石,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 10:4)。這些表像
無非說明:人因為愛神而敬拜他,以此與神相交,
也與會眾彼此相交。
2. 基督設立浸禮和主餐,為使信徒經歷基督之死與
復活,在基督裡合成一體事奉神,並且彼此服侍。
3. 聖禮不僅是為相交,也為敎會在末世的社會使
命。神的國度在末後必與創造的宇宙一同伸展,
羔羊必得榮耀。這是歷代聖徒的盼望。
三、聖靈的位格
A. 聖靈的稱呼證明他有位格
耶穌稱聖靈為“保惠師”。這詞在原文跟約壹 2:
1 稱耶穌為“中保”是相同的詞。耶穌清楚而肯定
地說,這位保惠師將代替他來繼續他的工作,並與
信徒同在,直到永遠(約 14:26,16:7–8、13、
15)。上述經文全都用陽性代名詞稱呼聖靈,共達
14 次之多。雖然希臘文“靈”字是中性名詞,但這
裡卻用陽性代名詞,可見在文法的結構上也顯明聖
靈有位格。
B. 聖靈的作為證明他有位格
1. 上述經文中,聖靈最少做了 10 樣人所做的事:
被差遣、指教、來、責備、引導、說話、聽、告訴、
取、受。
2. 聖經還提到聖靈默示人(彼前 1:11;彼後 1:
21)、敎訓人、命令人(約 14:21;徒 8:
29)、為主作見證(約 15:26)、指導敎會事宜
(徒 13:2)等。
C. 聖靈受人的對待證明他有位格
聖經上說“人悖逆聖靈”(賽 63:10)、“欺哄聖
靈”(徒 5:3)、“褻瀆聖靈”(太 12:31),

Page 7
7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證明聖靈必定有位格。
四、聖靈是誰 ?
聖靈也叫“神的靈”、“主的靈”,是三位一體神
中的第三位。聖經指出,聖靈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他可以由神賜給人,降臨到人的身上,從而感動人,
使人有智慧、知識、謀略,以敬畏神為樂。聖靈參
透萬事,人依靠他便可以成就各樣的事。
A. 聖靈的功能
聖靈是三位一體神當中最不為人熟悉的一位。保羅
曾問幾個門徒:“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
他們回答說:“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徒
19:1–2)有些傳道人從未傳講過聖靈。他們怕爭
議,乾脆就略過不提。根據聖經開宗明義的“創世
之歌”所說,神的靈可以運行在水面上,他創造了
世界(創 1:2)。根據耶誕節的故事,馬利亞從聖
靈懷孕而有耶穌(太 1:l8)。新約敎會最為驚天
動地的事件,就是五旬節時使徒被聖靈充滿,然後
能夠說別國的話。
B. 聖靈的角色
1. 為了瞭解聖靈是誰,我們可以從歸謬證法來著
手。先探討聖靈不是什麼,最後才理出正確的答
案。
a. 聖靈不是一件東西或物事。以代名詞表之,不是
“它”,而是“他”。他具有神聖的人格,如同
耶穌或父神一樣。
b. 聖靈不僅僅是在我們心中工作的神的能力。汽油
有能力產生速度,但汽油不知道方向,不能到達
目的地。聖靈是三位一體神中的第三位,他是能
力的來源。
c. 聖靈不僅僅是住在我們心中的神的生命。花草樹
木也有生命,但它們的生命功能,絕不同於人的
生活、動作、存留。兩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2. 聖靈是一位格,具有 3 種與位元格有關的屬性:知
識、情感和意志。聖經說洞察人心的神知道聖靈
的“意思”(羅 8:27),這是他的知識;聖靈
會替人“擔憂”(弗 4:30),這是他的情感;
還有,在使徒行傳裡他屢次“禁止”、“不許”
人稍越雷池一步(徒 16:6–7),更是他的意志
使然。
C. 聖靈的象徵
在使徒行傳裡,聖靈以各種不同的象徵或姿態出
現。在新約其他地方尚有其他象徵:
1. 風:
a. 徒 2:2、4 說聖靈“好像一陣大風吹過……他們
就都被聖靈充滿”。耶穌自己使用“風”來象徵
聖靈:“就向他們吹了一口氣,說:‘你們受聖
靈’”(約 20:22)。
b. 聖靈的形象再沒有比“風”(或者“氣”)的動
向更為恰當的了。風來無影、去無蹤,不可思議,
無法捉模,只覺其存在,卻看不見。有時如薫風
之溫和,有時如狂飆之恐怖。他的存在雖看不到,
但他的果實卻不然,通常只有當事人才更能體會
到他的作用。
2. 火:
a. 火是聖靈的另一種形象。火有熊熊的烈焰,所到
之處一片焦土,所有物質蕩然無存;然而,火也
有正面的作用。施洗約翰提醒人要接受聖靈與火
的施洗(太 3:11)。五旬節一到,就有舌頭如
火焰顯現出來。門徒不但沒有被火灼傷,身上也
沒有火焰的氣味。希伯來書的作者形容神為“烈
火”(來 12:29)。
b. 火也象徵淨化作用(出 3:2)。神用火來煉浄他
的選民(瑪 3:2)。
3. 鴿子:
a. 鴿子的象徵是眾所皆知的和平記號。當洪水為患
後,鴿子嘴裡叼著一個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挪
亞就知道水退了,大地回春(創 8:10、12)。
b. 在福音書裡最膾炙人口的,是當耶穌從約旦河上
來之後,聖靈仿佛鴿子降臨在他身上,並有天上
的聲音對耶穌加以肯定(可 1:10、ll)。
4. 水:
a. 耶穌跟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裡,耶穌說他所賜
的水源泉滾滾,直湧到永生(約 4:14)。後來
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殿中,要口渴的人來就他,
因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
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 7:
38–39)。可見耶穌賜下聖靈,為成聖恩典的現
成來源。
b. 水和神的道也連在一起:“要用水藉著道,把教
會洗淨,成為聖潔”(弗 5:26)。畢竟,神的
道也是通過聖靈而啟示給人的。

Page 8
8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第五課
靈命的週期
一、可驗證的生命期
根據生物學或人類壽命學研究,在人類身上得以驗
證的生命期有 4 種。
A. 異常的週期
不論在睡眠中或清醒時,人體每 90–100 分鐘完成
一個迴圈週期。這一個半小時內,有高峯及低谷的
變化,包括幻想及聚精會神,會有饑餓感,還有血
脈亢進的時刻。
B. 24 小時時鐘式的週期
不僅包括睡眠及清醒時明顯的迴圈,同時還有白天
及夜間明確的高度誘導及活動期。這些週期與人體
對藥物和疾病的抵抗力,以及體溫和血壓變化的定
期高峯有關。
C. 一個月式的週期
這種 28–30 天的週期,通常跟女性的生理狀態一
致。目前也有醫學家指出,連男性的情緒變化也呈
一個月式的週期迴圈,並且變幻無常,高深莫測,
不在女性的變化之下。
D. 一年式的週期
人體一年的週期變化。有關這些一年內變化的精密
研究,在過去幾年已經引起廣大的興趣。從事宗敎
心理個案的研究者認為,人類一年的週期變化和基
督徒的天路歷程息息相關,好像春夏秋冬,周而複
始。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E. 小結
人生好比花朵,花開花謝,時序如流。它喜愛春天,
卻不抱怨冬天。在冬天裡,它發出活力抵禦嚴寒,
孕育生命;等到風和日暖,它便吐蕊,迎接另一春
天。如古話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讓我們滿懷信心,與花朵共同迎接生命的春天。
二、屬靈生命的週期
A. 春的夢幻:新生蜜月期
1. 在春天,生命茁壯,百花含苞待放,陽光普照,
大地春回,花紅柳綠,鳥獸奔騰,一切都充滿了
喜悅。我們吟詠復蘇,歌唱重生,又提醒人們要
趁此機會耕耘播種,因為要有收穫,先要栽種!
進而認清時代的方向,及時努力。一年之計在於
春,就是這個道理!
2. 這如同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位循循善誘的
老師或是好心的長者,把生命中最寶貴的資訊分
享給我們,使我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迎接生
命的春天。就如林後 5:17 所說:“若有人在基
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
了。”這就是我們重新體現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也就是基督教所強調的“重生”道理。
3. 約 3:1–7 記述尼哥底母夜裡拜會耶穌的事。他
因為無法瞭解“屬靈新生”的道理,就來請教耶
穌。耶穌告訴尼哥底母:“你們必須重生”。靈
命操練強調我們的生命一定要從聖靈重生。每個
人在一生當中,必須經過這種靈命重生的境界,
享受這種“新生蜜月期”。我們經常參加退修會,
重新在聖靈裡更新,享受日新又新、聖靈的充滿,
也是為此。
B. 夏的熱情:神魂顛倒期
1. 在夏天,啼鳥驚夢,晨曦乍現,振衣千仞崗,濯
足萬里流,何等的氣派!但,瞬間的歡愉,轉眼
卻變成赤焰高漲,狂風暴雨,排山倒海,呼天喚
地的景象。夏天裡過海洋,重新體驗熱烈的生命
激情奔放!海闊天空,任我翱翔,心中充滿了驚
訝、恐懼、敬虔、安慰、喜樂、憂戚、仰賴、厭
煩等情意結。經過了好一陣的掙扎與創傷,總算
雨過天青,蟲聲唧唧,蛙鳴咯咯,良夜星光,遠
處傳來陣陣鐘聲,好像在報導平安的資訊。
2. 上述的描寫,讓我回想參加夏令會時被聖靈充滿
的高亢、興奮、激情的現象,藉著講員的提醒,
把我們帶到靈性的高峰。在宗教心理學有兩個名
詞:痛苦(agony)和狂喜(ecstasy)。當人陷
在極端情緒中掙扎時,那種痛苦無人能解,除非
神把我們拯救出來;很多人甚至過不了那痛苦的
關卡。一旦越過之後,他們就得到一種狂喜的奔
放。這是每個信徒在走天路時,必須經歷過的熱
情奔放的感受。但是我們不可能整天都住在高峰
頂上,也要下到山腳,參與人間的生活。這才是
我們正常的靈命光景。
C. 秋的收穫:結實累累期
1. 在秋天,一分耕転,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
得豆。生命的特徵是步步高升,青雲直上,空手
而來,結果卻是滿載而歸。仁愛、喜樂、和平、
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 5:
22–23),一連串的獲得,使生命彌漫欣喜平和
的氣氛。我們必須使盡渾身解數,把生命中的每
一分潛力發揚到最高峯,才不致辜負那厚賜百物
給我們享受的神。

Page 9
9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2. 秋天也是歡呼收割的時刻。盼望我們按著神的帶
領,歡歡喜喜地撒種,高高興興地滿載而歸。
D. 冬的期待:韜光養晦期
1. 在冬天,落葉是為了要出芽,下雨是為了要有一
個更晴朗的天空,黑暗就是黎明的前奏。英國詩
人雪萊(P. B. Shelley, 1792-1822)說:“冬
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嚴冬帶來肅殺,風雪
掩蓋大地。儘管“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木蘭辭》),而永恆之春,自在人心。
2. 此時,生命最主要的刺激來自一連串不斷的喪
失。喪失了健康、和諧、理想、心愛的人和物,
最後連自我也喪失了。然而,就在此時,永生的
曙光突然展露,物換星移,又恢復了“小樓昨夜
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景致。
3. 進入生命寒冬的人,會感到前無退路,後有追兵,
不知該何去何從。這是我們人生痛苦的經歷,比
如失業、失戀、婚變、破產、得絕症等。這些就
像人生的寒冬,是生命的無奈。一旦到了那段時
期,就知道自己進入了韜光養晦期。願聖靈與我
們同在,帶領我們經過死蔭幽谷,好迎接生命的
春天重新來到。
三、結語
傳 3:1–11 正好涵蓋了靈命的週期。
第六課
靈修的誤區與異端
一、靈修理論的誤區
A. 孤寂獨處
許多屬靈的前輩為要培養靈修的習慣,自然而然養
成了一種遺世獨立、離群索居的孤寂獨處生活習
慣。如此發展下去,每個人都不與他人打交道,最
終會成為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生活方式。這並不
合乎基督徒團契生活的精神。
B. 獨善其身
過度注重靈修生活,很容易養成一種“眾人皆醉,
而我獨醒;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的獨善其身心態。
認為我比你聖潔,全世界只有我一人為主發熱心,
如同以利亞的心態一樣(王上 19 章)。
C. 不食人間煙火
過度注重靈修生活,易有反世的心態,會引用約壹
2:15 作為支持:“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
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古時候有
所謂“沙漠聖人”、“竹竿聖人”,所住之處越來
越遙遠,甚至往樹上爬,凡事只有麻煩學生來往奔
跑,服侍他們的吃、喝、拉、撒,用竹竿跟他們溝
通。最後,他們成了聖人,卻苦了他人。
D. 自我感覺良好
啟 3:17 描述老底嘉教會:“你說:我是富足,已
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
憐、貧窮、瞎眼、赤身的。”他們自以為什麼都好,
自以為富足,自以為身價百倍,卻不知道自己是那
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好像童話故事
“國王的新衣”中的國王一樣,自我感覺良好,事
實卻相反。
E. 走火入魔
歷史上有許多參與靈修活動的人,或因遇人不淑,
或因自己對聖經的瞭解有誤差,最後陷入神秘主義
的陷阱,因而覺得滿天神佛,疑神疑鬼,無法過正
常的信仰生活。這些人的本意原是好的,想要追求
聖潔,但因所求非法,反而亂了倫理道德的規定,
最後得不償失。
F. 小結
追求靈修操練是一件好得無比的事,但因方式不
對,最後反而離開神的本意,迷失了正道。信徒必
須謹慎小心。
二、靈修的異端
除了靈修的誤區之外,靈修的異端更為可怕。所謂
“異端”,就是保羅所說的“別的福音”(加1章)。
有人假借靈修的外衣,帶來許多可怕的教訓和活
動,這就是靈修的異端。
三、省思與對策
A. 省思“靈修”市場的現況
1. 毋庸置疑,異端在許多方面滿足了某些人的需
求,例:生理、安全、歸屬、關愛、自尊、自我
實現、自我超越等。一般異端教派或組織,在這
些方面相當有市場策略及行銷技巧,以致那些屢
遭挫折、飽受打擊的人最易受吸引和被感動。此
外,某些異端邪教的領袖注重“包裝”,製造博
學、神秘的假像,為那些不滿現狀的人提供似是
而非,卻是開門見山的答案,讓人信以為真,心
悅誠服。至於那些使用暴力、女色、金錢、幫派
等下三濫手段請君入甕,勾引人入邪,“既入了
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的(太 23:15),就更
不在話下了。

Page 10
10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2. 近年來,源於基督教的“靈修”概念引入中國,
靈修培訓班在中國不斷湧現,不但小城市的居民
參與,大城市的白領也被捲入其中。現在有許多
機構打著“形象設計、身心靈成長”的旗號,通
過高價“連接宇宙能量”課程培訓大肆斂財。“靈
魂導師”把靈修、瑜伽等元素雜揉在一起熬成萬
能“雞湯”,實為用心理技巧控制學員,達到吸
金的目的。靈修班的此起彼伏,暴露了國人的負
面情緒、精神壓力沒有得到正規心理諮詢的疏
導,在遭遇挫折時更容易投入怪力亂神的懷抱。
3. 對大部份國人而言,“靈修”是個陌生的詞彙。
“靈修班”本是舶來品,最早是單獨在基督教中
使用的詞,不過隨著身心靈運動,已經逐漸泛化
到可以指一切與修煉自身和提升精神、靈性有關
的修行和練習。他們打著淨化心靈的名義對學員
洗腦,卻做著“洗劫”的勾當;打著靈性成長的
幌子,收取高額會員費,開設課程;有的還提倡
“婚外性”、“性解放”。這些既不能處理實際
的難題,也解決不了精神困頓,精神荒蕪下的“心
靈捕手”,與邪教只有一牆之隔。在矛盾多發、
價值多元的時代,更要警惕“病急亂投醫”,讓
靈魂早日回歸正途。
B. 對“靈修”異端的對策
異端既在基督教會一再出現,當代基督徒領袖理應
正本清源,自我省察是否信心冷淡,與神漸行漸
遠?有無公器私用,晩節不保?有無走火入魔,離
開了神教導的本意,予異端可乘之機?彼得勸勉教
會領袖:“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
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
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
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 5:2–3)
切記,“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 4:17)。
以下是對教會領袖幾方面的提醒:
1. 要重視信仰素質的提高,加強聖經神學、系統神
學以及宣教神學的訓練,特別是護教學的深研,
使我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並
能分辨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
另外,要回歸聖潔生活的領域,好好發揮屬靈的
恩賜,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
耀稱讚歸與神(腓 1:9–l1)。
2. 耶穌說過:“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
之子更加聰明”(路 16:8)。我們應向今世之
子學習取經,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經驗。透
過學習邪教異端的秘密,就能從理論和實踐結合
的視角,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 對異端要有危機意識。彼前5:8說:“務要謹守、
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
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每個不警醒、不
謹慎的人,都有可能淪為魔鬼尋找的物件。抵制
異端邪說,宣傳純正福音,清除混亂現象,加強
教會自身建設,是當今教會刻不容緩的事工。當
年使徒把他們反異端的經驗薪傳給我們,我們要
師法他們,打那美好的仗。
四、結語
異端邪教的管理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靠
一兩個部門或教會團體的力量,就能畢其功於一
役。必須聯合治安、宗教、科技、文化、教育、醫
療衛生和民間社團等有關部門,群策群力,堅持不
懈地努力,才能徹底剷除異端邪教賴以滋生的土
壤。一言以蔽之,切實的心靈關懷、和諧的社會文
明,以及健全的民主法制,才是管理解決異端邪教
的靈丹妙藥。
第七課
拉丁三傑:安布羅修、
耶柔米、奥古斯丁
一、從黑暗進入光明
A. 初期教會的情勢
1. 基督教剛從地下崛起,慢慢發芽、茁壯時,初期
教會主要面對以下兩方面的情勢:
a. 信念:他們相信耶穌必將快來,所以世間一切的
事都無足輕重。
b. 當代的環境:教會遭遇羅馬帝國的逼迫,殉道的
事遲早發生在信徒身上,因此教會把握時機,強
調靈修的生活與實踐,同時預備自己迎向永生。
2. 但是沒想到,在逼迫之後突然峰迴路轉,在君
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約 272-
337)的幫助之下,教會又興盛起來。
B. 沙漠的教父
1. 在這段黑暗期之後,光明重現,信徒重新注意到
靈修生活的操練。其中以“沙漠的教父”(或稱
“沙漠聖人”、“竹竿聖人”)在靈修方面的習作,
可說是當時的佼佼者。
2. 當中安東尼(Anthony of Egypt, 251-356)和帕
科繆(Pachomius, 約292-348)注重以下兩方面:
a. 立言:談論屬靈的事;
b. 立德:提倡修道的生活。
他們認為在神面前的靜修不可取代勞動,但是在
勞動工作之前的靈修能夠讓他們重新得力,心智
清晰,明白神的智慧。

Page 11
11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3. 這種體驗與經歷薪火相傳,直到如今。許多基督
徒都知道內在生活是最重要的,在上班或早餐之
前,都不會忘記要支取靈命的動力,足夠他們一
天的生活、動作、存留。
4. 沙漠的經驗也使人注重秩序與和諧,這也是靈修
操練的結果。這些沙漠聖人給後世留下了極大的
影響。
5. 這些聖人不但獨善其身,忘記要兼善天下,並且
需要學生服侍他們的吃、喝、拉、撒(另參第六
課)。
C. 早期神學家與教父
我們不是鼓勵人完全跟隨他們的腳蹤,但是他們愛
主、清高、潔身自好的追求,值得人欽佩。
1. 伊格那丟(Ignatius, 約 67-110)和革利免
(Clement, 約 35-99)因為觀看宇宙星象,而覺
悟了“人神合一”(即“天人合一”)的奧秘,
父與子、靈與肉、性與愛的合一。人應該切切渴
慕神,因為離開了神,人不能做什麼。神是我們
的造物主和來源,我們是他的受造物,必須常常
與他保持細水長流、葉疏枝茂的關係,按時候結
果子,葉子也不枯乾。
2. 愛任紐(Irenaeus, 約 130-202)是早期希臘
教父,又是士每拿主教坡旅甲(Polycarp, 69-
155)之徒,後為裡昻主教。他強調屬靈的事是
神所指示的,人的肉體不會領悟。
3. 特土良(Tertullian, 約 155-220)注重聖靈的
能力與禱告的功效,認為每天至少要 5 次祈禱。
他刻意淡化男女的情愛,是個十足的禁欲者。
二、拉丁三傑
A. 安布羅修(Ambrose, 約 340-397)
1. 他是米蘭主教,為高盧地方行政官之子。經過一
段在羅馬法庭執業時期之後,他在 31 歲時被任
命為艾米利亞-利古利亞的總督,並留在米蘭視
事。到了米蘭主教逝世,信眾要求安布羅修繼任,
雖然那時他還沒有受洗。後來他按部就班地受
洗、努力學習,終成為主教和著名的佈道家,影
響了奥古斯丁擁抱基督信仰。
2. 安布羅修著作等身,他的希臘文造詣促使他把大
量東方神學介紹給西方。他的信件具備歷史價
值。他反對亞流主義的異端,甚至被認為是《亞
他那修信經》的起草人。他曾公開批評當時的
羅馬皇帝,舉世震驚,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他
也曾促進教會音樂的發展,創立了平詠調 / 吟誦
(chant),為大貴格利(Gregory I, 約 540-
604)平詠調 / 吟誦的前身。他與耶柔米、奧古
斯丁和大貴格利並稱為“拉丁教會的博士”。他
的貢獻在制定禮拜的聖禮,以及彙編了聖詩和詩
篇。
B. 耶柔米(Jerome, 約 342-420)
1. 耶柔米在靈修操練方面的指導不多,他的重點在
研讀聖經,認為忽略了聖經,就是忽略了基督。
耶柔米是望重士林的聖經學者,生於斯太都,遊
學羅馬並在那裡受洗,又在阿奎雷接受苦修生活
之前到高盧旅行。他在安提阿學習希伯來文及按
立為司鐸(神甫),再回到羅馬成為教皇的私人
秘書,最後在伯利恒的修道院定居,度其餘生。
2. 耶柔米年輕時詩酒風流,尤深賞西塞羅(Cicero,
前 106- 前 43)的健筆和辯才。歸信基督之後,
苦志修行,常獨處曠野,齋戒冥思,但始終未能
忘情古典文學。晩年做了一夢,夢見在最後的審
判時見到耶穌,耶穌問他是何許人也?答曰:“基
督的門徒。”耶穌隨即斥責他道:“胡說!你
是西塞羅的門徒,不是基督的門徒。”耶柔米因
此受到鞭笞的刑罰。他吶喊道:“主啊,如果我
還保存世俗的書籍,如果我還繼續不忍釋手地讀
它,我就是背棄了你。”
3. 耶柔米的信仰是以眼淚和苦行來實踐的,然而揮
之不去的,仍是西塞羅的筆掃千軍、辯才無礙的
風采!耶柔米曾經滄海之後,終於認定屬世的學
問仍可為神所用。只要目標堅定,沒有入主出奴,
就無大礙。因此他的作品卓然成家,在早期教會
中無人能出其右。
4. 他最偉大的成就是從原文譯出拉丁文的聖經《武
加大譯本》(Vulgate)。直到今天,這本聖經
就是天主教耶路撒冷版的聖經,也是中文思高聖
經學會所根據的譯本。
C.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
1. 奥古斯丁是為初期基督敎會奠基最重要的“教
父”(敎會公認的作家)。雖然他並非開疆辟土、
間關萬里的宣敎英雄,卻是給宣導宗敎改革的馬
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以強烈
影響的思想家。奥古斯丁的成就超過敎會政務家
安布羅修及學者耶柔米,因為他不但身兼政務家
及學者之長,也是偉大的哲學家。
2. 奥古斯丁是北非重要城市希坡的主敎,深入瞭解
當時的政治、宗敎問題,論著也能針對時弊。他
的代表作《懺悔錄》跟盧梭(J. J. Rousseau,
1712-1778)的《懺悔錄》和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的《懺悔錄》,並稱“世
界三大懺悔錄”。這書不是正式的自傳,而是奧
古斯丁的心路歷程。他把心中的澎湃熱情以及官
能的爭鬥過程,直言不諱地披露出來,以他人的

Page 12
12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苦悶為自己的苦悶,並以無比的真摯嘗試解決其
痛苦,至今猶被視為“人類之書”,帶給現代人
許多啟示。
3. 奥古斯丁在拉丁三傑中,位居集大成的重要地
位。他的靈修著作《懺悔錄》悲觀地論人性的墮
落。他肯定“原罪說”,認為亞當和夏娃違背神
的旨意,濫用自由,咎由自取,以致全人類喪失
自由,從而宣導“預定論”,認為人類生活的一
切,事先為神所決定,全然為主的意志所支配,
人類的幸福來自神的恩賜。為要得著這份愛,我
們就必須有禱告的操練。這種神秘的經驗,一點
不可忽略。
三、結語
安布羅修的平詠調 / 吟誦、耶柔米的聖經注解、奧
古斯丁的靈修神學,給我們的靈修操練開啟了一條
康莊大道。由於拉丁三傑的努力,使基督教文化屹
立於古典文化的基礎之上。
第八課
隱修三師:
本篤、道明、方濟各
一、 振衰起頹的本泥狄克
A. 生平
1. 本泥狄克(呂西亞的本篤 [Benedict of Nursia,
480-547])有“西方修道主義之父”之稱。有關
他的生平所知不多,只知他生於呂西亞,受教於
羅馬,曾因當地的燈紅酒綠而目眩神迷。約在公
元 500 年,他搬到蘇必亞哥的山洞隱居好幾年。
2. 本泥狄克建立了 12 所修道院,每所各有 12 人駐
守,院長都由他親自指派,因此招致當地人的嫉
妒和反對。不得已之下,他和修士遷到迦西諾山
迄離世為止。他大事改革修道運動的計畫,在這
裡得到大大發揮。他生前從未被按立,死後葬於
其姐在迦西諾山的墓園。
B. 本篤會
1. 本篤會的基本精神,是注意自身潛修的同時又從
事社會公益活動。以後本篤隱修院的這套制度逐
步推廣到歐洲其他地方。到了中世紀,隱修院多
為封建大莊園,不僅有經堂、膳堂、宿舍,而且
還有庫房、學校、醫院、客舍以及果園、菜圃等。
2. 本篤會比較注重文化活動,不但大力提倡修院中
的學校,還常常指派修士外出開辦學校。修士還
抄寫和保存一些聖經的古抄本,以及希臘、羅馬
的古籍。他們又通過招收低級修士的方式,吸收
貧民入會,終身從事苦役。
3. 本尼狄克修道院傳到中國以後,簡略為“本篤
會”。本篤修士最大的貢獻,在於訂立天主教會
的靈修規條,設立了敬拜禮儀的系統,是後來的
公眾禮拜也是個人靈修祈禱的最好範本。
二、謙謙君子多米尼古
A. 生平
1. 多米尼古(Dominic, 1170-1221)是道明修道會
的創立者,為西班牙老克斯底的可樂路加人,可
能屬古代古茲曼家族的一支。14 歲時,他開始遊
學於帕蘭夏;1191 年饑荒來臨的時候,他毀家紓
難以救濟窮人,包括他所珍惜的藏書。1199 年,
他成為自己出身教區歐斯馬的法政會長,不久就
出人頭,成為這個社區的領袖。
2. 1203 年,多米尼古伴隨歐斯馬的繼任主教到法國
朗格多宣教,駁斥亞爾比根派(Albigeneses)
的善惡二元論以及他們厭世的異端。1208 年,教
宗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 1161-1216)派
多米尼古去圖盧茲地區佈道,竭力反對異端。他
在那裡仿效瓦爾多派,沿門托缽佈道。1215 年,
多米尼古在圖盧茲創立新修會,宣稱要“剷除異
端,消滅邪惡,宣講信仰,培養道德”。
B. 道明會
1. 1217 年,教宗翁諾裡三世(Honorius III, 約
1150-1227)正式批准道明會成立。因為他們注
重佈道,所以也稱為“佈道兄弟會”。道明會在
教皇和封建君主的支持下發展迅速,欣欣向榮。
到 14 世紀初,道明會修院已發展到 600 多座,
成為西歐教會中的一股強大勢力。
2. 道明會注重佈道,積極提倡修士參與社會活動,
深入群眾,傳播正統教義,辟邪歸正。他們也過
嚴格的禁欲生活。1220 年,道明會在波隆尼亞舉
行第一次會議,制定了會規,規定所有道明會修
士必須以乞討為生。
3. 道明會標榜宣導學術,傳播經院哲學,指望自
己的修士都是訓練有素的神學家。歐洲許多大
學裡都有道明會修士任教,著名的學者大阿爾
伯特(Albertus Magnus, 約 1200-1280)、阿
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葉喀德
(Eckhart, 約 1260-1328)、陶勒爾(Tauler,
約 1300-1361)、薩沃那柔拉(Savonarola,
1452-1498)等,都是這個修會的傑出代表。
4. 道明會的修士學識淵博,具有廣大的社會影響
力,並對羅馬教會耿耿忠心,深受教皇的賞識,
因此不少人被任命主持異教裁判所,鎭壓異端人

Page 13
13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士、進步思想家和科學家不遺餘力。
5. 多米尼古並不反對婦女參加隱修會,他把女修
會稱為“第二制”。但在他死後,修會中有些
人強力反對女修會。1245 年,教宗英諾森四世
(Innocent IV, 約 1195-1254)發佈通諭,提倡
發展女修會,於是道明會女修院修女人數大增。
不過,修女生活受到嚴格管制,只許過與世隔絕、
內心自省的生活。此外,也為平信徒設立“第三
制”,專收容在俗教友。
6. 多米尼古晩年風塵僕僕,席不暇暖,奔走於全意
大利、西班牙和巴黎,建立各地的修會。1220年,
多米尼古參加了波隆尼亞第一次道明會會議,翌
年又到匈牙利向異教徒佈道,旅途上積勞成疾,
只得折回波隆尼亞,1221 年 8 月 6 日溘然長逝,
1234 年封聖。
三、安貧樂道的法蘭西斯
法蘭西斯(St. Francis, 1182-1226)是方濟各修
道會的創立者,原是為了濟貧而立志為主受苦。他
的修道原則有四:完全順服主、專心祈禱、與主受
苦及熱愛自然。他晚年有 3 部論到神秘經歷的重要
著作:《愛的火焰》、《撒拉弗的六個翅膀》及《神
秘的葡萄樹》。
A. 生平
1. 法蘭西斯為義大利亞西西人,因到過法國一遊而
改名為方濟各(Francisco),有時稱為“亞西
西的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少年時
英姿颯爽,意氣風發,曾一度從軍。
2. 1202 年,法蘭西斯年滿 20 歲,正值比鄰貝魯日
亞山城的劇烈爭競,他因左袒平民百姓而鋃鐺入
獄。坐牢期滿又患了重病,幾瀕於死,因此燃燒
起他對牢獄生涯的強烈反思。22 歲時覺今是而昨
非,毅然丟棄俗事,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3. 就在此時,他到羅馬旅行。據說他在那裡跟一個
乞丐換了衣服,並在聖彼得大教堂廣場上用半生
不熟的法語乞討施捨,嘗試角色易位的滋味。在
羅馬的歸途中,他和麻風病人會遇,開始時很驚
訝,後來感到討厭,最後有了憐憫之心,以後矢
志服侍病人,並修建一所荒廢的教堂。他的荒唐
行徑不為父親所容,被趕出家門,從此和家人恩
斷義絕。
B. 方濟各托缽修會
1. 1209 年,法蘭西斯開始四出佈道。他謙虛求教,
安貧樂道,專心一志,感動了許多人,有一小群
志同道合的人漸漸靠攏他。在他拜訪羅馬教宗英
諾森三世之後就得到許可,形成了方濟各修道會
的雛型,為自己和同仁起草了一條可資共守的簡
單法規。1210 年,教宗批准他們成立“方濟各托
缽修會”。修士自稱“小兄弟”,因此又稱“小
兄弟會”。
2. 1212 年,他的理想得到亞西西的貴婦聖克雷爾
(St. Clare, 1194-1253)的賞識。她也創辦了
一所類似的婦女修會,成為“第二會”。修女受
修士領導,不得參與巡迴佈道,不准接觸社會,
整天在修院自省,追求“內心的宗教”。
3. 為擴大影響力,方濟各會還積極吸收平信徒,成
立“第三會”。1214–1215 年間,法蘭西斯跋
涉千里到西班牙和突尼斯,一心想感化摩爾人歸
真,但因積勞成疾,到不了非洲(但第五次十字
軍東征時,他的確到了聖地耶路撒冷)。
4. 法蘭西斯本人缺乏組織幹才,所制定的原始會規
只能適合小型修會。後來修會人數增多,已變
成尾大不掉,必須有雄才大略的領袖和相應的新
會規。在教皇的大力支持下,方濟各會成了脫韁
之馬,易放難收,並獲許多特權。從此,該會成
為教皇鎭壓異端、與世俗君主爭權奪利的“錦衣
衛”。
C. 獻身
1224 年,法蘭西斯在阿維那的守夜節見異象,並把
自己的整個身、心、靈都奉獻給十字架上受難的基
督,因而獲得耶穌釘十字架受難所留下烙印一般的
傷痕。他僅活了 44 歲,於 1226 年逝世。法蘭西斯
的確實踐了耶穌基督在太 25:40 的教導:“這些
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
在我身上了。”
D. 《聖法蘭西斯的禱文》
主啊!求你使我成為和平的器皿。
哪裡有仇恨,就讓我散播愛;
哪裡有傷害,就散播寛恕;
哪裡有懷疑,就散播信心;
哪裡有絕望,就散播希望;
哪裡有黑暗,就釋放光明;
哪裡有傷悲,就散播喜樂。
噢!神聖之主,使我不多求安慰,而多安慰人;
不多求人的瞭解,而多瞭解人;
不多求人愛,而多愛人。
因為藉著給予,我們就得著;
藉著寛恕,我們就蒙赦免;
經由死亡,我們就得重生,進入永恆生命。

Page 14
14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第九課
改革宗師:
阿奎那、羅耀拉、大德蘭
一、 博學多聞的阿奎那
A. 生平
1. 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為意大
利道明會學者,在教會中號稱“天使聖師”,為
羅馬天主教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
2. 阿奎那出生於統治世家,拜在名師門下受業。阿
奎那在道明會學者當中以學識淵博著稱,並擅長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前 384-322)之學。
1245 年,阿奎那獲巴黎大學神學博士學位,翌年
成為巴黎大學的神學教授。
3. 他的生活簡單,一面講學,一面寫作不斷,著作
包羅宏富,行文條理清晰,是如假包換的經院哲
學派巨擘。他的《神學總論》把基督信仰建立在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基礎上,是經院哲學的華冠。
4. 阿奎那的神學思想長期備受爭議,終於在 1879
年,教皇利奧十三(Leo XIII, 1810-1903)正
式接納他的多馬主義為天主教的神學。他是天主
教徒都尊敬的頭號人物,迄今不衰。
B. 神學思想觀點
1. 阿奎那的《神學總論》實際不僅包括神學,也包
括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等。這是因為在中世紀
的歐洲,唯有基督教神學雄踞學術論壇,不僅哲
學沒有地位,一切對現實社會的考察也都要靠邊
站。他對亞里斯多德著作的介紹,開拓了人們研
究外部世界的視野。
2. 關於研究阿奎那神學的新書,絡繹在歐美出現,
並以“新多馬主義”的形態來適應現代的需求。
舉例言之,有名的“亞里斯多德邏輯公式”:凡
人皆有死(大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故蘇格拉底必定死(結論)。由於前提是真,故
可得正確的結論。亞里斯多德把特殊隸屬於普遍
之下,個體隸屬於全體之下,從而經院哲學自應
置各個信徒於那不能錯誤的大公教會之下。但神
自然比教會更具公共性,所以阿奎那依據亞裡士
多德形而上學的理論來比較白白的恩典與成聖恩
典的高下,說前者“是為了教會公共的好處而立
的”,而後者“是為了另一好處,就是神本身”。
3. 在哲學思辨的過程中,阿奎那的敬虔思維少不免
被掩蓋。但他對基督的奉獻精神,在詩歌頌詞中
有較自然的流露,從《我敬拜你》歌(《普天頌
贊》第 200 首)的一段可見一斑:“虔誠同敬拜,
救主妙無形。住在聖殿中,愛力何豐盈!肉體與
靈魂,兩者皆戰驚;但仍恭敬拜,歡迎主降臨。”
4. 阿奎那在《神學總論》中所寫的禱文及注重冥想
的文章,見證他是名副其實的偉大學者,而且為
人極其謙卑及具有感染力。
二、 雄才大略的羅耀拉
A. 生平
1. 羅耀拉(依納爵 [Ignatius of Loyola, 1491-
1556])是西班牙耶穌會的創始人,出身於古老
的巴斯克貴族,為父母第 13 個甯馨兒。父親卒
於 l507 年,由於家中子女眾多,麼兒一般得不
到豐厚的遺產,以後曾在朝為官,又轉投軍旅為
戰士。他無拘無束地沉浸在愛情、遊戲和榮譽中,
是愛慕虛榮、遊戲人間的凡夫俗子。
2. 1521 年,他在一場戰役中受傷,雖然僥倖生還,
卻不得不輾轉於病榻上。就在此時,發生了他
生命中的轉折:歸信天主教,由好勇鬥狠的匹
夫,轉變為與世無爭及奉獻自己一生給教會的修
士。在臥病期間,他遍覽各種耶穌傳和金碧士
(Thomas à Kempis, 約 1380-1471)編撰的《遵
主聖範》(或譯為《效法基督》),咀嚼含詠之後,
促成了他內心的巨大轉變。
3. 與此同時,他自述看見了異象:一個夜晩,他平
躺在病榻之上,忽然清晰地看到童貞女馬利亞懷
抱聖子耶穌的形象。這個形象持續良久,使他感
到莫大的安慰。病癒後他學習深造,並在那時奠
定了《神操》一書的綱領。
B. 朝聖之旅
1. 1523 年,他踏上聖地的朝聖之旅。1534 年,他
和 6 位同伴一起發誓守貞安貧,當中包括沙勿
略(Francis Xavier, 1506-1552)和受福彼得
(Peter Faber, 1506-1546)。他們一同前往聖
地,並立志獻身天國的事業,但後來因戰爭受阻。
2. 羅耀拉於 1537 年被按立,1538 年蒙教宗保祿三
世(Paul III, 1468-1549)承認,從此留在羅
馬效命,向猶太人傳福音,公開佈道,看護病人。
C. 成立耶穌會
1. 1539 年,教宗接受羅耀拉的《信條》(以後改稱
《憲章》,如今仍為耶穌會的組織章程);1540
年,教宗批准耶穌會成立;1541 年,全體會士一
致推舉羅耀拉為第一任耶穌會會長。羅耀拉終生
連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 羅耀拉是天主教的改革領袖,但是他的主要負擔
在海外宣教和兒童教育,而非宗教改革。他是神
秘主義者,《神操》一書是他的冥想、靈修作品,
迄今仍是耶穌會靈修的聖經,以及神甫與平信徒

Page 15
15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靈性退修的基礎,分別以 4 周的冥想來操練。羅
約拉行伍出身,耶穌會的理念就是成為“基督的
精兵”。他稱耶穌會的最高領袖為總會長,原意
即為總司令或統帥。
三、 與神結合的聖女大德蘭
A. 生平
1. 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是西班
牙聖衣會修女和神秘主義者。她出身於西班牙老
式家庭,1533 年進入聖衣會的修女院。一場神秘
的重病,使她不得不回家休養,但是病癒後她更
堅定自己的誓願,重回修女院。
2. 通過導師的開導,她首先恢復用悟性禱告,一直
到她在大柱前受鞭傷的基督肖像前禱告時,終於
在 1555 年回歸到她所稱的“完全的生命”。不
久以後,她的神秘生活以講方言和一個在悟性中
見到基督的神跡開始。1557 年,她經歷了第一次
“魂遊象外”。
3. 她奉行嚴守攻克己身的原始戒律,因此招來強烈
的反對。1562 年,在一片反對的聲浪中,她在阿
維拉建立了聖約瑟修女院。她在一生當中最安靜
的時刻,完成了靈修著作《完全之道》。
B. 創立赤足聖衣修會
1. 從 1557 年到逝世之時,大德蘭藉著十架約翰的
協助,胼手胝足地創立了赤足聖衣修會,收容修
女和修士。不管白衣修會和教會當局如何強烈地
反對,她仍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2. 她的靈命也與時倶進,直到在1572年登峰造極,
進到神秘神學所謂的“屬靈婚禮”。此期間她寫
了《內在堡壘》(另譯為《七寶樓臺》)一書,
迄今仍然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跟其他古老的禱
告書不同的,是她的書重實際而非理論,娓娓道
來而非說文解字,充滿寶貴的心靈亮光,源自世
事洞明的觀察和人情練達的體會。
3. 大德蘭在 1582 年逝世,1622 年封聖。
C. 大德蘭的禱告學:屬靈婚禮
大德蘭的禱告學可以摘要如下:靈魂開始努力奮鬥
要離棄罪,要培養自我認知、攻克己身和博愛精神,
以及專心一致地操練開口禱告。開始是漫無邊際的
冥想,然後情緒升高,變成習焉不察的回憶。當心
靈願意了,而神也允許了,此心已待成追憶,只是
當時已惘然。先在悟性上用功,然後移到意志上,
在默禱中,接著有不同上升程度的結合禱告,直到
內在和外在的才能都在狂喜的結合禱告裡被吸收在
神裡面。最後,這種稱為屬靈的或神秘的婚配之順
應結合,以神秘的婚禮之更新結合而達到高峰。
第十課
神秘信徒:
勞倫斯弟兄、蓋恩夫人
宗敎歷史記錄了不少聖人,但仍有數以百計的虔誠
信徒因設法躱避他人的注意而始終寂寂無名。這沉
寂的一群同樣以真誠熱心把自己降服於神,名字與
生命卻被隠匿以致默默無聞。這些匿名者並沒有文
字記錄,他們並不在乎職位如何卑微,因為他們常
以感恩和讚美照亮每天的工作。勞倫斯弟兄和蓋恩
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一、 勞倫斯弟兄
1. 勞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原名尼可拉•
赫曼 [Nicolas Herman, 約 1614-1691])是聖衣
會的平信徒弟兄和神秘主義者。他先為戰士,後
為隱士,在 1649 年加入法國聖衣會修道院,專
司廚房的工作。
2. 與他同期的人並未看重他,沒有留下他早年生活
的任何詳細紀錄。僅有的資料來自:羅馬敎區紅
衣主教比福(Joseph de Beaufort)與他談話的
4 篇記錄;在他死後出版的兩篇簡單而含蓄的文
章〈尼可拉•赫曼的生平〉和〈生命〉;他親自
書寫或默讀與朋友代筆的 16 封短信;以及他自
己的一篇短文〈格言〉,也是他留給後世的貢獻。
3. 勞倫斯生於法國東北部一個農夫家庭。18 歳那年
的一個冬日,他看著一棵落葉後的禿樹,想到它
正邁向復蘇,突然醒覺到神當時的臨在。之後,
他在“三十年戰爭”中當了帝國的雇傭兵。他看
見生命在戰爭中是何等低賤,無論男女老幼、士
兵或平民,都面對同樣遭遇:被虐待、蹂躙、搶
掠、射殺、吊死、焚燒、挨饑抵餓。在戰役中,
他被俘且被控以間諜罪名,但最終倖免於問吊。
此後在與瑞典的交戰中,他的腿嚴重受傷,使他
以後一生都活在跛足的陰影下。
4. 從這時到 1640 年之前,關於他的資料闕如。直
至 1666 年,從比福的談話記錄中得知他成為改
革迦密修會的平信徒。所知的只有 3 方面:
a. 他是“司庫菲貝的男僕,是笨拙的人,常常打碎
東西”;
b. 他感到要把自己完全奉獻的呼召,卻無法適應修
士的孤單生活,且感到尚未準備好接受這樣的生
活;
c. 他接受伯父的鼓勵,申請成為巴黎迦密修會的弟
兄,作體力勞動的服侍,直到 1691 年離世。
5. 在這些摘錄中,勞倫斯弟兄作了與眾不同的見證:
他無間斷地經歷到神臨在的生活的喜樂。他說:

Page 16
16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假如我是傳道者,我將會不提別的,只傳講實
行神臨在的生活;假如我是教師,我將會以此提
醒全世界。我是多麼需要且容易實行它啊!”
6. 他認為在祈禱中,我們把自己暴露於神醫治的眼
光中。但真正重要的,是在這些禱告背後我們的
意志和心所愛慕的傾向。我真正愛的是誰?我真
正稱為主的是誰?我真正渴慕要事奉的是誰?能
夠知道一個人裡面的真相,對他的認識就會比任
何資料、圖表所表達的更為清楚。無論是勞倫斯
弟兄,或是其他所有見證神不斷臨在的喜樂的
人,並不認為我們應該或能夠不斷地開聲祈禱,
或是能夠經常有意識地思想神。但我們卻可以把
意志和情感集中於神,讓這個關係滲透於我們所
做的每件事。
7. 勞倫斯弟兄說:“這樣的心靈將能不斷地禱告,
而這禱告將會存在於所有工作、談話,甚至是純
潔的娛樂中……我們並非要不停地開聲祈禱,但
我們的心卻是常常轉向神,常常留意聽神的聲
音,常常預備遵行他的聖旨。”
8. 勞倫斯弟兄死後,比福把他的作品編輯成兩書,
書中提供了極崇高的禱告形式,含有神同在的簡
單實踐,包括想像的和悟性的。他的金言膾炙
人口,常為菲尼倫(Francois Fenelon, 1651-
1715)所引用。
二、 蓋恩夫人
1. 蓋恩夫人(Jeanne Guyon, 1648-1717)有位非
常親密的屬靈知己,叫菲尼倫。他曾任堪布瑞總
主教,在 1675 年按立為司鐸,又成為專門收容
剛由新教轉信的“天主教新潮”的主任。他寫了
《少女教育的特點》,以後被任命為路易十四
(Louis XIV, 1638-1715)孫子的老師,菲尼倫
也為他寫了著名的教育小說《放手》。1688 年他
認識了蓋恩夫人,她的寂靜主義讓他留下深刻的
印象,使他長久為她辯護。
2. 蓋恩夫人對一些人來說是異端,對另一些人來說
卻是聖徒。在那個時代被判為異端,就是大逆不
道,觸犯國法,必須鋃鐺下獄。蓋恩夫人就前後
3 次被捕入獄,但是她不屈不撓,勇敢面對宗教
權威的精神,令人折服。她在法國惡名昭彰的巴
斯蒂監獄服刑期間完成自傳《馨香的沒藥》。
3. 她常給人與寂靜主義連在一起,曾鼓吹一種重內
心祈禱、謙卑、純潔之宗教,以此與神更加親近。
很多人以為這是似非而是的敬虔思想。蓋恩夫人
固然緊緊依偎著天主教,她卻主張“唯獨恩惠”
和“唯獨信心”的改教原則,雖千萬人吾往矣。
菲尼倫總主教是她的“伯樂”,獨排眾議,長久
為她辯護。
4. 蓋恩夫人的傳記是一部長篇的痛苦和羞辱的曆
史。她的一生很像《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夫
家、敎會中的貴人、政治家、平民,都聯合起來
逼迫她,侮辱她。原因不外乎下列幾點:她愛神、
聖潔、舍己助人、有醫病和辨別諸靈的恩賜、敎
導人舍去祈禱冊跟神有更親密的交通,以及她被
聖靈所感而寫的著作。
5. 有時候,連她自己也反對自己,定自己為有罪。
她的良心潔淨到一個地步,就是自己所行合法的
事、人看為美好的事、幫助人救濟人的事,若是
出於自己,或出於天然的,她都定罪。她的思想、
言語、行為,若是出於自己,就拒絕。若出於神,
就說是神做的,歸榮耀予神。她學習到除神之外,
沒有揀選;除神之外,無所愛慕。她向己是絕對
的死,向神是完全的活。在她裡面沒有懼怕。在
她裡面也沒有自愛。她雖然出身於貴族,但世界
沒有一件事太卑微,是她不肯做的。可是她對於
真理卻一點都不肯摻和,也不能妥協。
6. 在她裡面,完全是出於神的了。所以她一點也無
疑地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
裡面活著。”她的意志與神的旨意有完全的聯合,
一行出來,就是神的旨意,因為她已經失去了她
的“自己”在神的裡面,好像一滴水消失在大海
裡一般。她遭人逼害、侮辱、藐視、冤枉、辱駡、
監禁。對種種苦害,她都逆來順受,並不怨天尤
人,反而說是神許可的,是神用的杖,不但不恨
仇敵,反而滿心愛他們,替他們禱告。
7. 蓋恩夫人曾經歷了主在十字架上被神棄絕的經
曆,雖然極其痛苦,結果得著了最寶貝的東西,
就是神自己。她是經過神雕琢最深的人,也是被
神修理最潔淨的人。難怪有人說她生命的經歷,
或許要超過使徒的經歷。
8. 蓋恩夫人在監獄時寫了頂美麗的《囚徒之歌》,
大意如下:
我是一隻籠中的小鳥,
遠離了佳美的田野、山林、花草;
因著你:神:被囚,我心何等高興,
所以我終日歌唱,向你吐露柔情。
你用慈繩愛索捆綁了我浪漫的翅膀,
卻又俯首細聽我幽靜的歌唱。
哦,甜美的愛,激勵何其深沉,
甘作囚奴,不願高飛遠遁。
誰能識透,此中鐵窗滋味,
因著神旨,竟會變成祝福和恩惠?
親愛的主,我尊重、敬愛你所定的道路,
但願萬有,開啟心口,向你讚美,直至永古!
對照時下流行歌曲的歌詞,靈俗兩異,雲泥有別,
高下立判,公評自在人心。

Page 17
17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第十一課
效法基督:
金碧士、革魯德
一、《效法基督》一書
1. 《效法基督》是深受普世教會喜愛的中世紀靈修
名著。據說除了聖經以外,這書在教會書刊中的
譯本最多,有6,000多不同的版本。在天主教會,
它幾乎是每個神職人員的必修課,有人甚至把它
列為必讀的“聖書”之一;東正教許多愛主的信
徒也喜歡讀這書;這書在新教中也流傳很廣。這
書的中譯本有幾個不同譯名,例:《效法基督》、
《遵主聖範》、《師主篇》等。《效法基督》可
說是基督教屬靈寶庫中的奇珍瑰寶之一。
2.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曾宣言,
耶穌來到世上生活過,死了,也復活了,向跟隨
者顯現,教導他們如何生活處事。耶穌的跟隨者
為他的名建立了一所龐大的敎會,不但在歐洲,
甚至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地方,都遍佈這些作基督
徒敬拜之用的美麗建築。他們更挑選成千上萬願
意奉獻自己的人,在敎會及學校裡專職講解基督
真理。他們也廣行著書立說,闡揚真理。托爾斯
泰說,以上這些事,那些跟隨者都以赤誠火熱之
心來完成;但有一件事他們卻沒做,就是教導人
效法基督而活。
3. 《效法基督》充滿著人性的智慧,比如說:“你
是個凡人,而非神;是肉體的,而非天使!”有
時我們也會倒下來,正如時鐘行久了,也要修理
一般。有時我們會經歷同工對我們恩賜的不賞
識,朋友、鄰舍間那些不能改變的敗壞作為,以
及自己那老改不掉的壞習慣。讓我們背上各種十
字架,以迎接更大的考驗。切勿在個人靈修中默
想過於你所能實踐的,必須預期也有枯燥乏味、
信念動搖的時候。如果你不想再漫無目的,而是
有計劃、有指標地生活下去,就必須更新你的信
念。學習每天養成這個習慣,在晨早開放自己接
受更新改變,夜裡深切反省一日的言行,看看有
否脫離真理。
4. 在此略提《效法基督》一書寫成的歷史。14 世紀
末,一個名叫“共同生活弟兄會”的屬靈團體在
荷蘭成立。這些虔誠的信徒大部份時間都用來管
理房屋及從事青年敎育事工。他們受到名噪一時
的講道家革魯德(Geert Groote, 1340-1384)
的教導影響,於是一起同住,彼此激勵,過著謹
守基督教訓的生活。直至 15 世紀,他們採用了
奥古斯丁的管理方法並成立許多宗教居所。就在
其中一間居所,《效法基督》一書由金碧士輯錄
而成。不過,也有證據證實此書是革魯德在去世
前完成的,而金碧士只是後期的抄寫者和編輯。
二、 效法基督的金
1. 金碧士為苦修主義者,生於靠近科隆的墾邊的窮
人家。他的名著《效法基督》一紙風行,影響了
歷代教會千萬的人,包括約翰•衛斯理。金碧士
早年在共同生活兄弟會的學校受教,1399 年進
入法政會所,他的兄長為創辦人兼副所長。1406
年,他在修院定居下來,並在那裡度其餘生,從
事寫作、講道及靈性顧問。迄今他的大作仍為世
界最廣為閱讀的 3 種基督教書籍之一。
2. 《效法基督》一書到底為誰所寫,迄今仍無定論,
但自從這書在 1441 年問世以來,就被公認為出
自金碧士的手筆。直至最近,史料研究家提出質
疑,認為作者最大的可能為金碧士所贊助的新靈
修運動主持人革魯德,而金碧士僅為編訂者。
三、革魯德
1. 革魯德出生於荷蘭德雯特,是富家子弟,才華出
眾,曾贏得多項學術榮譽。他因嫺熟教規條例而
被特派往亞威農參見教宗,獲莫大寵渥優遇。年
僅 26 歲,他便同時獲得兩份高薪牧職,又兼任
大學教授。到了 30 歲,風華正茂,意氣風發,
勝劵在握,到頭來卻發現這一切的榮華,只帶來
浮生若夢、往事如煙的傷感情懷。
2. 後來革魯德罹患重病,幾瀕於危,下定決心要改
變生活方式,獻身於主。俟病體恢復後,他不曾
履行諾言,數月以後才按著原定決心做了。1374
年,他放棄兩個高薪牧職,散佈家產,把自己在
德雯特的大屋只留兩室,其餘全撥給一群有志力
行屬靈生活的婦女,為她們設立“共同生活修女
院”,並為她們訂下一套比較簡單的規則。
3. 他大膽揭開當時教牧界和托缽修道會的惡行,並
痛陳他對教會內部革新的期望,終於遭到反對派
的抵制,向教皇告狀,被迫退到德雯特的故居韜
光養晦,潛心著作,並主導共同生活弟兄會。弟
兄會的成員都是革魯德在佈道時招募的,以抄錄
稿卷維生。革魯德有鑒於荷蘭教牧及信徒有接受
教育的必要,所以一開始就接受鄉間貧寒子弟,
施以靈性教育,並送他們肄業於教堂附屬學校。
如此,獻身運動深植了屬靈生活的根基,甚至桃
李滿天下。在 15 世紀的北歐,革魯德享有最偉
大教育家的尊號。
4. l384 年(即主教禁止革魯德傳道後一年余),黑
死病蔓延各地,革魯德在醫療佈道時不幸感染身
亡,時年不過 44 歲。
5. 屬“名門正派”的修道團,對較開明的共同生活

Page 18
18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弟兄會頗有微詞,攻擊一時甚力,以致一些本來
矢志嚴守清規的弟兄中途變節,覺得改投比較平
和的奥古斯丁會更有見地,並可透過奥古斯丁會
來推廣一般弟兄會。於是在 14l6 年,一位奧古
斯丁會的修士金碧士抄錄了《效法基督》的手稿,
1441 年編次完竣並簽署:“主後 1441 年,兄弟
金碧士於左勒附近的聖亞格尼斯山上寓所經手完
成”。雖然歷代對於《效法基督》的作者雙胞案
屢有攻防,近年的研究報告卻偏向作者應是新靈
修運動的急先鋒革魯德,而非“清風徐來,水波
不興”的金碧士,但也不質疑金碧士的編訂功勞。
第十二課
聖潔導師:
約翰•衛斯理、查理•衛斯理
一、 約翰衛斯理
A. 歷史背景
1. 17 世紀敬虔主義興起,在史本那(Philipp Spener,
1635-1705)領導之下點燃了復原派宣教的聖火,
強調個人的歸正、聖潔、團契、見證,以內在的
宗教經驗來平衡宗教改革時期強調的教義分析。
2. 至18世紀,產生莫拉維亞弟兄會及循道主義兩大
運動。前者為親岑多夫(Nicolaus Zinzendorf,
1700-1760)首開先河,宣導早期的教會合一與
宣教運動,影響當時各大宗派的靈性生活、社會
服務及宣教熱忱。後者為衛斯理昆仲所領導的平
信徒運動,使 18 世紀的英國教會注入新生的活
力;有歷史學家更說,挽救了英國倖免一次法國
式的流血革命。
B. 父母的培養
小約翰在 5 歲的時候,家裡慘遭火災而差點喪生。
母親直覺此子大難不死,神必重用,故不遺餘力地
幫助他的靈性塑造與發展,藉著每週跟兒子個別談
話、書信、教導使徒信經和十誠,還有以身作則,
她在兒子的心志和想像上點燃了熊熊的火焰。約翰
從牧師父親學到重視聖禮的價值,注意復原教和天
主教的神秘主義,單挑加爾文的預定論,對事工全
力以赴,強化英國教會社團彼此團契的重要性,同
時對於內在的敬虔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約翰•衛斯
理比當代大多數人具備更廣大的宣教心志,因為父
親早在他的心田撒下種子。
C. 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
1. 畫家派克在帆布上描繪 1709 年 2 月 9 日厄普臥
牧師館的景狀,孩童衛斯理在熊熊的火焰中被救
的一幕,就此成為神的手臨到他身上的記號。他
察覺到自己的得救,就像亞 3:2 所說的“從火
中抽出來的一根柴”。
2. 不過,衛斯理在經歷了歸正經驗之後,也感到自
己好像浴火重生一樣,因此他解釋厄普臥的獲救
已經預言了他的救恩,是為了他將來奉行宣教大
使命而鋪路。1753 年 11 月,衛斯理病入膏肓,
自覺不久人世。為了防止人歌功頌德,他自作墓
志銘:“此處臥著約翰•衛斯理的身體,從火中
抽出來的一根柴。”顯然這是他最想公諸於世的
事實。
3. 1738 年 5 月 24 日,約翰•衛斯理在亞得門街聽
到馬丁•路德《羅馬書注釋》的序文,大受感動,
對信心有深刻體認,宣稱自己重獲基督徒的真實
新生命。這個經歷使他的心異樣地火熱起來,正
是他在 1709 年火災劫後餘生的靈性再版。但是
焚燒的象徵不僅表現了他由罪中得救贖的覺醒,
也是預表他蒙召拯救靈魂的使命。
4. 早年清苦的生活,使約翰•衛斯理淡泊明志,鍛
煉鐵般的意志,成為耶穌基督的精兵。
二、 查理衛斯理
A. 貢獻
1. 查理•衛斯裡(Charles Wesley, 1707-1788)
是約翰•衛斯理的弟弟。“衛斯理運動”除了上
述的宣教運動以外,絕不能忽略在靈修操練方面
的貢獻。在事工與宣教方面,以約翰•衛斯理為
馬首是瞻;但在靈修操練方面,查理•衛斯理所
作的詩歌則是最好的開路先鋒,也是他對復興運
動的獨特貢獻。
2. 查理•衛斯裡所使用或發明的韻律皆能譜成歌曲。
他所使用的許多曲調都是強而有力、眾所皆知、
易於頌唱的,包括了歌劇的抒情調和流行歌曲。
韓德爾(G. F. Handel, 1685-1759)親自為查
理的聖詩作曲 6 首,當中包括《樂哉,救主耶
穌》。他的聖詩流傳迄今,任何現代詩集若缺少
以下幾首即為美中不足:《聽啊!天使高聲唱》、
《基督耶穌今複生》,或《耶穌我靈好朋友》。《溫
柔耶穌,和藹可親》為最流行的兒童聖詩達一世
紀之久。
B. 所作聖詩的特點
有人說得好:“循道主義產生於詩歌”。這些詩歌
無疑跟 18 世紀教會的詩歌迥然不同,信徒每週可
以唱出他們的信心、畏懼、決志和勝利,經常滿腔
熱情,無可相比。查理的聖詩有以下特點:
1. 有些題目可能很嚴肅,但查理使用不尋常的韻律

Page 19
19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節奏,使歌者不知不覺手舞足蹈地頌唱。例:
“一切恩典之神,我們讚美你的良善;
你所賜的兒子為我們而死。
他由天上下來,除去我們的咒詛;
他已愛,已愛我們,因為他就是愛。”
2. 查理有時候將所有循道派福音運動的主要教義,
以一節歌詞來表達,例:
“激發凡接受者,內心活潑的信心,
他為此自證,又有意相信;
信心克服一切,能移開大山,
拯救耶穌呼召的人,又使他們在愛中完全。”
這首詩歌指出循道會的中心教義:聖靈的見證、
因信稱義、基督徒的完全等。
3. 他在一首一首的詩中重申兄弟倆一生宣揚的福音
之普遍性。他最喜用的代表字是“全”,像交響
樂旋律不斷地出現。他寫道:“他至上的恩典廣
及全地。”還有,“我主為全人類被釘,我救主
為所有人,所有人而死。”
三、結語
衛斯理昆仲的“聖潔確據”,表現於他們的內在靈
修與外在社會關懷的活動上,以約翰•衛斯理的平
民宣教運動為前瞻,查理•衛斯理所作的偉大聖詩
為後盾,燃起 18 世紀普世宣教的熊熊火焰。
第十三課
四大支柱
衛斯理兄弟是聖潔運動的導師,也在查經、講道、
靈修方面給學生做了很好的規劃,歸納出四大支
柱。我們對聖經的瞭解、走天路的修養,以及各人
與神的關係,都要靠這四大支柱,如同福音書裡那
個癱子需靠著 4 位朋友,把他帶到耶穌面前。
一、聖經
1. 聖經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準則,“於教訓、
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
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
16、17)聖經都是神所默示(吹氣)的,包括舊
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上下一貫,前後呼應,其微
言大義,放諸四海而皆准,歷經萬事而不易。
2. 然而,神的話語需要解釋清楚,才能讓人心領神
會,身體力行。單單高舉聖經的權威似乎還不夠,
必須把個中的隱秘揭曉,發潛德之幽光,公諸於
世。解經的工作向來艱巨,當事者恒以戒慎恐懼
的心為之。聖經學者將經文的意思與哲理還原,
是為“原文解經”;如果把原文再賦予另外新的
哲理,就是“靈意解經”。前者純為客觀的分析,
後者則滲入主觀的意思。生活在發展,歷史在發
展,連續著的啟發和接受也在發展,這就是為什
麼時到今日,陸陸續續有聖經新譯本及越來越新
的聖經注釋問世,但仍然供不應求、洛陽紙貴。
二、傳統
1. “傳統”一詞的字面意思是代代傳承或薪火相傳,
其中亦含傳承的行為,因此引申為“聖經的傳統
詮釋”或“基督徒信德的傳統表現”,顯現於各
教會信條和向公眾公佈的教理之中。今日任何對
聖經及信仰的瞭解,必定會反映在教會歷史累積
的一些偉大傳統之中。
2. 信仰無法在真空裡產生作用,“我們都是站在曆
代巨人的肩膀上”而繼續前進的,並且都戴著
不同的眼鏡來讀神的話及詮釋福音的資訊。其中
一副眼鏡可能是耶柔米翻譯的聖經;另一副是奧
古斯丁經過馬丁•路德或加爾文修正的眼鏡;另
一副則是新派鼻祖亞流(Arius, 256-336)經
過蘇辛尼(Fausto Sozzini, 1539-1604)修正
的,當中聖經的資訊已經慢慢地失之毫釐,謬
以千里,走上極端或異端的路上;還有人戴上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和斯賓
賽(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的那副更
離經叛道的眼鏡;也會有人走回來帶上阿米念
(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經過衛斯理
修正的那副福音派的眼鏡。
3. 聖經既是基督教會的“鎮山之寶”,歷代教會就
負有詮釋、薪傳的責任;而推動這些名山事業的,
自然非歷代教父莫屬。總而言之,聖經應該是靈
性生命的泉源與糧食,也是靈命成長的基礎。
4. 從太 16:15–19 可歸納出幾個要點:
a. 基督教的基要信仰是認識基督為救主及神的兒
子。
b. 這信仰經過耶穌認可,肯定不是出於人意,而是
神指示的。
c. 這信仰經過使徒彼得道出,也是他信仰的宣告。
d. 這信仰是教會建立的根基,也是屬靈爭戰的利器
和得勝的保證。
e. 這信仰是個人得救、進入天國的鑰匙。
f. 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真實信眾與異端分子的區
分,以此為界,分道揚鑣,不相為謀。我們可以
此鑒別各人的信仰或辨識教會的真假。
三、理性
1. 理性代表人類的思維活動,是神賜給人類的寶貴
禮物,帶動人類由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社會,進

Page 20
20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步到現今尖端科技發展的資訊時代。論到基督教
的信仰問題,有人以為宗教不必講究理性,只要
熱心就夠了;但是單憑信心永遠不能取代理性。
接受了信仰之後,必須追求及瞭解信仰的內涵。
對這些內涵的解釋與分析,就構成了宗教的哲理
和教義。
2. 信仰和理性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輔相成。理性
能夠辨明、分析,並使神學與其他科學發生關聯,
免除坐井觀天或閉門造車的危險。適當使用理
性,使福音的傳播更具說服力。例:在使徒行傳
中,司提反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就抵擋不住
(徒 6:10)。信仰若無理性,就會退化成迷信,
而迷信比不信更可怕,會讓人走火入魔,後果不
堪設想。但理性若降服在聖靈的管制之下,可以
使信仰如虎添翼,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解釋聖
經需要依靠理性,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的過程,從而領會其中真理的內涵。
3. 理性有其限制,理性不能產生信仰,也無法製造
信心、盼望和愛心,因為這些都是聖靈的恩賜。
過分偏重理性,將會陷入理性主義的陷阱,把信
仰當作哲學思想或神學理論。理性主義批評基督
教的最佳例子便是針對“基督論”,質疑耶穌怎
麼同時是神又是人;也針對“三一神論”,質疑
神怎麼可能同時有 3 個位格又不自相矛盾。凡是
人類頭腦想不通的,就不相信。
四、經驗
1. 經 驗(Experience) 一 詞 源 自 拉 丁 文
“Experientia”,意謂“在人生旅程出現的
事”。廣泛言之,即透過人生第一手際遇累積而
來的知識總和。當我們說,某某人歷經滄桑,
即指他的人生“經驗豐富”。從信仰的角度來
看,這是指個人內在生活的敬虔意識。許多著作
都強調主觀感受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威廉 • 詹
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的名著《宗
教經驗面面觀》(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便是其中的犖犖大者。基督教的
信仰不僅講概念,如前述的聖經、傳統、理性,
也要讓人體會並提升內在生命。
2. “經驗論”是約翰•衛斯理給神學界的最佳貢獻。
在他的神學系統奠基的過程中,經驗論的重要性
僅次於聖經。宗教與哲學不同,哲學是檢討關於
終極的真理,而宗教卻包含對價值的感覺、崇拜
和禱告的經驗,以及敬畏、尊崇、平安和喜樂的
情緒。一個罪人反省自己得救的經過,痛定思痛,
心中得到鼓勵,情感也跟著昇華,甚至產生生命
的衝動。這種激情導致人悔改認罪,悟今是而昨
非,並且從新做人。
3. 總括而言,基督徒的經驗不以沉醉於自我耽溺的
人生為目標,而以加強實踐基督教義倫理為鵠
的,化腐朽為神奇,使僵化的教條注入生命,把
一套老生常談的神學公式加以生活化、人性化,
達到皆大歡喜的共識,收到福音廣傳的效果。
五、結語
1. 上述四大支柱,絕非四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等邊
分法。聖經是基督教信仰的最高權威,超過任何
人間的遺傳、理性和經驗;然而,聖經須被理解、
傳承和經歷,才能發揚光大。這種不等邊的四邊
形設計,表現出神與人會遇的結果,平衡了主觀
與客觀的因素,採取了教會與世界的亮光,發揮
了人類特殊的技巧和官能,吸收過去的成績,腳
踏現在的實地,並邁向將來的應許。這一套信仰
系統盡心竭力地宣告聖經中啟示的真理本質,並
且鼓勵繼續不斷、鍥而不捨地詮釋和傳承其中寶
貴的真理。
2. 總而言之,我們對於基督教純正信仰的堅持與維
護,必須具備充足的聖經知識、謙虛的學習精神
和師承、明辨的思考能力,以及事奉的熱情經歷,
方能達到造福人群,永續發展的目標和使命。
第十四課
12 個 S
以下用靈修神學 12 個“S”字母開頭的英文字,來
介紹有關靈修操練的重要事項。
一、Sacrament 聖禮
聖禮最早的定義,是以外在和看得見的記號,來表
現和保證內在看不見的恩典。簡言之,就是外在的
征號展現內在的恩典。這是以浸禮和聖餐來表示的
禮儀。天主教的傳統又加上其他 5 個不同的聖禮,
裡頭包含著群體的敬拜、禮贊、生命的分享和承擔、
團契,以及禱告的經驗。
二、Sanctification 成聖
成聖含有榮耀、分別和潔淨 3 個意義,總綱就是從
罪惡中分別出來,在道德上潔淨自己,榮耀神。原
因:
1. 成聖是神命定的旨意:“神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
為聖潔,遠避淫行”(帖前 4:3)。
2. 成聖是耶穌流血的目的:“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
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來 13:12)
3. 成聖是聖靈充滿的工作:要成為聖潔,首先就要

Page 21
21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把心中的罪全部倒空,然後聖靈才能充滿。
三、Scripture 聖經
聖經是我們生命的泉源與糧食,是靈命成長的基
礎。因此,在靈修操練的時候,要好好地熟讀聖經,
然後身體力行,實行聖經的見證。所以,聖經不是
只用來閱讀,而是用來成為我們實事求是的生活經
曆。重點是要“靈讀”或者是“心讀”,包括閱讀、
默想、禱告、分析、解釋、評鑒、選擇。這是整套
的學習。
四、Sensitivity 敏銳
重點是一種心靈的感覺,時常感到神的存在,還有
別人及自己同時存在的交集和互動。藉著跟神彼此
交通的回應,我們能夠舉一反三,從中領悟到神教
導我們的功課。在我們靈修的經驗裡,讀到一段文
字,聽到一段音樂,甚至聽到一篇講道,我們感覺
到言外之意,甚至能夠捕捉到弦外之音,這就是靈
修操練強調的“敏銳”的意思。
五、Silence 安靜
這個詞也表現在我們跟神在隱密處的靈交經驗,雖
然是獨處,或者孤寂,卻一點不感到寂寞。在基督
教的傳統中,親近神都是以默禱開始,也以默禱結
束,也就是靜默地等候神。哈巴谷先知說:“惟耶
和華在他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靜
默。”(哈 2:20)在現代敬拜讚美的浪潮中,這
樣的寧靜可能是缺少的。
六、Simplicity 簡樸
這個詞指單純、甘心,不為名利束縛,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充滿著奮鬥、自信、勇於承擔的責任感。古人說“大
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也是
這意思,是可愛、天真、純潔的本性。簡樸之心,
也是過簡樸的生活;另外也體現於節衣縮食的人生
經歷,從而恢復簡樸生活的本心。
七、Slowdown 慢下來
“Slow”就是慢,“down”就是下來。這是叫我們
放鬆、放手,把注意力集中在神身上的態度和經驗。
很忙碌的人常常為著五斗米而折腰,被生活的擔子
壓得透不過氣來,最後身心俱疲。我們需要更釋放,
為神、為己、為人、為家庭而慢下來,深吸一口氣,
重新出發,往前邁進。這也是現代人舒緩壓力,開
放空間的方法。
八、Sojourning 朝聖
這個詞也可以譯作“天路歷程”,是把個人心路曆
程與集體崇拜的經驗結合在一起,產生心靈結合的
過程。英國作家本仁•約翰(John Bunyan, 1628-
1688)的《天路歷程》,裡面就說到基督徒在這個
世上其實好像人生的旅客,一段人生,一段風景,
積澱了很多人生的經驗。靈修日程是個人的工程,
同時也關係著群體的工程,如同在基督的根基上建
造,各個肢體都需要健壯、生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弗 4:16)。
九、Solidarity 感同身受
這個詞指團結一致,有人翻譯為“連帶的共同性”,
充滿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情懷,就是聖經說的“與
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 12:
15)我們能夠和別人一起同甘共苦,就是發揮這種
以心比心、感同身受的同理心連帶的共同性。
十、Solitude 獨處
或者說是“孤寂”。人怕孤獨,因為寂寞使人容易
產生顧影自憐的情緒。其實,孤寂並非只出現於單
獨一人的環境裡,有時即使在熱鬧的人群中,仍會
感覺孤單,鬱鬱寡歡,對自我無法肯定。古詩說: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就是這個道理。獨
處而不感到孤單,就是靈修操練的獨得之密。
十一、Spiritual Formation 靈命塑造
靈命塑造是指生命的塑造、更新和成長。自從成為
基督徒的一刻閞始,我們就要養成每日靈修的習
慣,此後更要培養靈命的成長,進入“靈程修養”、
“靈命塑造”的過程。基督徒都要養成每日靈修的
習慣,讓神來幫助我們在靈命上逐漸成長,討神的
喜悅。
十二、Spiritual Knowledge 靈修知識
這是有關靈修神學的知識。拙著《靈修神學探源》,
就是把歷史上靈修大師留下的生命經歷及追求神的
過程記錄下來,使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到很多有關靈
修的知識,對神、對己、對世界有進一步的認知與
瞭解。林前 2:14 指出,“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
屬靈的事。許多靈性的知識和經驗不足為外人道,
我們參加《靈修操練》這樣的課程,就是在增長、
積澱有關靈修的知識。

Page 22
22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第十五課
讀經釋例
靈修操練大部份都是以聖經為靈修的課題。在宗教
改革之前,一般人無法讀聖經,一方面因為知識水
平不夠,再者沒有這方面的訓練,所以絕大部份是
聖職人員、聖徒才能夠讀經。由於他們有極豐富的
靈修經驗,就成為解經家、神學家,是教會中的大
師,被尊崇為“教父”。在中世紀之前,他們大
多為拉丁文的解經專家,所以讀經就是“聖頁”
(拉丁文為“Sacra Pagina”,英文譯作“Holy
Page”),指聖經的研讀。
一、讀經的傳統
1. 敎父傳統與“沙漠”或“荒漠”有關,是指他們
修道的經驗。荒漠與其說是地理的,不如說是心
靈的,當然許多古代的修院是坐落在曠野地帶。
他們為強調聖經的重要,特別定下規條,修士必
須背誦全部新約及詩篇全卷。
2. 有關讀經的格言,有三大重點:
a. 熟讀聖經,明白神的囑咐;
b. 不住禱告,體會神的同在;
c. 遵行靈訓,實行聖經的見證。
3. 聖經不是只用來閱讀,而應照經義實際地活出
來。聖經是神的道唯一的啟示。照沙漠敎父的傳
統,讀經必須解經,但並非寫成注釋,而是以行
為及生活見證來表達。敎父的生活見證非常有
力,他們的言行舉止將聖道表現出來。這種聖潔
生活的見證有目共睹,為人所欽羨。
4. 在經院哲學之前,發展的方法是由讀經至問詢,
再進一步討論。讀經包括閱讀、默想、禱告、分
析、解釋、審查及選擇,是整套的學習。
二、聖經注釋
讀聖經要像使徒行傳中提及的庇哩亞人,天天查
考,還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 17:11)。在 18
世紀,約翰•衛斯理昭示釋經四大原則:
1. 聖經:以經解經,即所謂“六經注我”,凡與聖
經衝突者無效。
2. 傳統:承認我們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尊重歷代
教會的詮釋團體。
3. 理性:以悟性服膺於聖靈的帶領,研究聖經。
4. 經驗:遵行聖經的教導,預備行善。
三、讀經釋例
以下以猶大書為例,實際操練研讀聖經。猶大書是
一卷充滿火藥味的書信,向當代及歷代的信徒發出
挑戰:“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
(猶 3)。
A. 第一段
1. 主題:以古為鑒,免蹈覆轍。
2. 禱告:主啊,求你賜下辨別諸靈的恩賜,讓我能
夠明辨是非,分別善惡,討你的喜悅。
3. 讀經:猶 1–11。
4. 解釋:
a. 本書像一般書信的通例,以自我介紹開始,自稱
為“耶穌基督的僕人”,寫信給那些分散在小亞
細亞之大部份外邦信徒及小部份猶太信徒。
b. 他們的特色是“3 個一組”的身分:蒙召的、蒙
愛的和蒙保守的人,對照猶大、耶穌基督和雅各,
以及僕人、“主人”(隱喩)和弟兄。
c. 書信的宗旨是“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
力地爭辯”(猶 3)。歷代以來,離道反教的事
可以說是罄竹難書,3 個來自舊約的例子,提供
歷史的殷鑒:出埃及的故事、不守本位的天使,
以及雙城的惡貫滿盈。這些例子指出,背叛神的
結局是悲慘的,無一倖免。他們拒絕權威、譭謗
尊貴,步該隱、巴蘭、可拉這些反派人物的後塵,
其結果不堪設想。
5. 思考:
a. 如何區分異端和真道?護教學有無必要?
b. 試舉本書“3 個一組”正、副兩面的例子。
B. 第二段
1. 主題:魚目混珠,薫蕕同器。
2. 禱告:鑒察人心的主啊!求你明察秋毫,光照我
的眼目,讓我對那些危害人群的假師傅,能夠一
眼看出,一語道破,不致上當!
3. 讀經:猶 12–16。
4. 解釋:
a. 猶大進一步反攻基督的仇敵,不惜以愛筵為題,
與他們割袍斷義,不相往來。作者使用礁石、
浮雲、秋雨、怒濤、行星來點出黑暗的罪行,顯
明作者為修辭學隱喻法的能手。大自然的種種氣
象,為其驅策自如,無往而不自得。
b. 這些假師傅本應循循善誘,供應學生靈性的需
要,他們卻不此之圖,只求一己的溫飽,令人想
起以西結先知所怒責的牧羊人(結 34:1–10)。
c. 猶大書又稱為“叛徒行傳”,至此本段經文達到
最高峰。作者涵括了整個造化的範疇,上至天使,
下至野獸,另外又加上天、地、樹、海、星,使
宇宙上下四方、普天之下,盡歸“主土”。主的
權柄所及,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了。
d. 礁石代表隱藏的危險;無雨的雲彩是虛妄的承諾;

Page 23
23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晚秋的老樹,外枯中幹;怒濤澎湃,徒勞無功;
流蕩的行星,脫序出軌,其下場何等可悲可憐!
e. 猶大使用偽經《以諾書》1:9 的資料,敘述歷史
和先知的宣告,或得之於古人的遺傳,為當時人
所共知的資料。有關假師傅褻瀆神的言論,已是
司空見慣的事。他們滿腹牢騒,怨天尤人,口出
狂言,嘩眾取寵,種種惡行自古已然,於今尤烈。
5. 思考:
a. 試述假師傅的特徵及其後果。
b. 試述聖經和偽經的區別。
C. 第三段
1. 主題: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2. 禱告:主啊!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求你保守我
平靜安穩,以不變應萬變,度過難關,仰望主的
再來。
3. 讀經:猶 17–25。
4. 解釋:
a. 經過一連串的耳提面命之後,再一次回到信仰的
核心:“紀念我們主耶穌基督之使徒從前所說的
話”(猶 17)。也就是教會中所流傳一切口述
的傳統。初代教會的領袖如彼得,老早就提醒:
“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欲出來
譏誚”(彼後 3:3)。他們“就是那些引人結黨,
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猶 19)這又是“3
個一組”詩格的特例。
b. 對一些假師傅的真嘴臉描述一番之後,接續一段
是對信徒的勉勵,好像沙漠中的綠洲,醍醐灌頂,
令人心曠神怡:對真理的造就,要如金字塔,要
能博大要能高;禱告要恒切,依著聖靈的指示,
發而皆中的;要常沐浴在神聖的愛河裡,洗心革
面;末了,要像農夫盼望春風化雨,等候水到渠
成,開花結果。
c. 末了的勸告很像臨別贈言,與個人佈道的原則有
關,對象又包括 3 個組別:猶豫不定的人、陷身
火坑的人、沉溺情欲的人。這些人的處境岌岌可
危,亟待伸出援手;但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免得
助人反而陷己於不義。
d. 最後兩節是新約聖經最完美的頌贊之一。這兩節
經文使猶大名載青史,永垂不朽,余言繞梁,不
絕於耳。
5. 思考:
a. 面對教會周遭的暗流,你的因應之道如何?
b. 試為自己寫下簡短的座右銘或墓誌銘。
第十六課
靜觀 / 默想
一、靈修操練的 4 個步驟
一般來說,靈修操練有 4 個步驟,它們互為關聯,
有前因後果的關係。
1. 讀經(拉丁文“Lectio”,英文“Lection”):
這是最重要的,包括在公共崇拜時誦讀新舊兩約
聖經經文,以及個人靈修生活的讀經與禱告。
2. 默想(拉丁文“Meditatio”,英文“Meditation”)
:或翻譯為“冥想”。沉思默想有關耶穌基督的
奧秘。
3. 心禱(拉丁文“Oratio”,英文“Oration”):
以後發展成為講道的一部份,甚至有人誤會敬拜
神就是來聽講道而已。
4. 靜 觀( 拉 丁 文“Contemplatio”, 英 文
“Contemplation”):或翻譯為“沉念”。默
想是以神的話為主,靜觀則以神自己為主;不過
英文常常互相混用。
二、靜觀與默想的區別
在西方語文中,靜觀、默想常相混用,但在基督教
的傳統中,兩者有顯然的不同。其他宗教的淨念
修心工夫,較接近靜觀性質,如宋詩:“萬物靜觀
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
風雲變態中”。靜觀使用的,是心靈虛靜的空間所
產生的直覺認知,沒有像默想藉理路分明的推論工
夫。中世紀的理論家威克多的李察(Richard of
Saint Victor, ?-1173),對靜觀和默想做了以下
的區分:“默想是看准目標,沿著推論的步驟,逐
步辛勤地工作;靜觀則乘著雙翼,隨著靈感自由盤
旋。默想審査探究因果;靜觀讚歎,樂在其中”。
三、靜觀和默想的形式
無論是基督教或其他宗教,靜觀或默想不外乎以下
3 種形式。
A. 外導型(重在默想)
靜觀或默想的內容主要仰賴外在客體形象、符號、
神的理念、物質。外在客體成了專注的物件、內容
和重心。默想或靜觀者經過內省淨化的工夫,把自
己(主體)投射到外在客體上,最後默想或靜觀者
的主觀意識被外在客體吸收,達到兩者合而為一。
B. 內導型(重在靜觀)
靜觀或默想的內容主要來自內心自然生起的任何動
向,或靈感,或圖像,或某種感覺。沒有外在固定

Page 24
24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的客體,更沒有既定的成規可循,一切隨心所欲,
看風行舟,海闊天空,任我翱翔。內導形頗具酒神
狂歡時的開放自由。
C. 中空型
靜觀或默想者所持的途徑是捨棄、放下、倒空自我。
既不向外求,也不向內創造。中空型的路線是典型
的“虛無主義”,由消極、虛空、負面進入真吾。
14 世紀靈修指南《未識之雲》,所描述的正是典型
的中空形式。中國禪宗的路線就是“不立文字,直
指本心,見性成佛”。
D. 小結
3 者各有特色,但萬變不離其宗,靜觀或默想的過
程中難免錯綜複雜,產生風雲變幻的互補作用。這
3 種類型的過程都是“為道日損”的淨化工夫,最
終目標與聖經所說的“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
30)是相似的,培養此身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
四、基督教的靈修與東方靈修的比較
A. 東方的靈修與默想
1. 目的:心中空無一物,“空”就是最高境界。
2. 重點:出世,與世界分隔;脫離,到達涅盤之寧
靜極樂世界。
3. 物件:空空的宇宙之心(自我的解脫和了悟)。
4. 方法:出世脫離之法,就是靜坐、閉關、修行、
修煉、吃素。
5. 結果:局限於完全屬人的經驗中(潛意識的探
索)。因此,複雜高深,不是凡人能懂。
6. 最大不同:因行稱義,人為中心,自我為主!看
空一切,脫離世界,消滅物質的享受。
B. 基督教的靈修與默想
1. 目的:倒空人內心的污穢之後,再通過順服,加
以填滿神的豐盛!
2. 重點:短暫的分隔,是為了要跟神、跟人有更豐
富的生命聯接。
3. 物件:充滿萬有的宇宙之主!
4. 方法:入世卻超世,就是更好、更豐盛地活出基
督亮麗的生命來!
5. 結果:我們上升,進入神與人之間的相愛關係中
(安息在主的懷中)。因此,簡單自然,人人都
可親近神。
6. 最大不同:因信稱義,神為中心,耶穌為主!看
透一切,進入世界,享受生命!
C. 小結
1. 基督教的默想遠超“分隔”的概念,進一步去順
服、依從神的旨意(路 11:24–26)。耶穌讓我
們看見倒空之後,沒有及時用良善來填滿,末後
的景況比先前的更不好。
2. 基督教的默想切合實際:默想堅定地植根於生活
中,否則就沒有意思,也不真實!
3. 基督教的默想提供一種極其實際的見識,幫助人
用更廠闊、更平衡、更健康的角度去面對生命。
4. 基督教的默想是愛人與被愛者之間的聯繫,是愛
的關係!屬靈的世界是可以活出來的世界!
五、應用有關默想
A. 默想的性質
默想看來似乎是最簡單的,事實上也可說是最艱難
的,所選讀的經文只能以簡短為主,或者先以一短
節開始,逐漸進展至較長的一段。
1. 先把注意力集中在神面前,只靜靜地聽主對我們
說話。可以這樣禱告:“主啊,你現在要對我說
什麼?”如果思想不能集中,再回到經文,再細
心研讀,再留心聆聽。也許什麼都聽不見,或者
什麼都十分模糊。
2. 那時也許只集中在一個字,反復思想,一直就停
留在那裡。稍加時間,可能就得光照。總要耐心
等候,好似一個迴圈,周而復始。
B. 默想的 4 個階段
1. 4 個階段:
a. 發現什麼是自己最為珍貴的:這些自己所珍視
的,會否阻礙我漸趨完整與成熟?
b. 發現什麼是自己最想避免,卻是神所指定的:他
的慈愛仍堅持地指定,這該是有價值的,卻是我
不接受的。
c. 終於承認這所指定的,我只得順應,卻仍與神討
價還價:我設法在文飾,想論理,我還想要照自
己的意思,另有選擇,但神仍舊堅持。
d. 必須痛苦地犠牲:不能再保留貴重的香膏,必須
傾倒出來,但是盛香膏的玉瓶沒有打破。玉瓶就
是自我,自我不肯破碎,香膏倒不出來。那麼找
別的香膏來用吧!但是神不要我作任何的取代。
2. 在這默想的過程中,我們內裡的自我還是那麼頑
強,但“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
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
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來 4:12)因為我們在主眼前是赤露敞開的。
3. 當我們集中心思,尋求默想的經文(這大概是指
較長的經文),研讀的時候,在思想與感受上有
的可以同意,感到和諧,有的卻不覺得很合意。
那時就得向神敞開,使神的道深入我們內裡,讓
道把我們的屬靈空間填滿,缺陷得以修補。我們

Page 25
25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有時難免憂懼或困惑,也許我們敞開得不夠,領
受也不夠深入,還十分表面與膚淺。但神要我們
進深;有深處,才可取得和諧。
C. 想像
1. 讀經時需有想像,不是憑空的,卻是設身處地。
想像經文中的人物與事物,看見他們的外表、容
貌、衣著、動作與姿態,聽見他們的聲音,如兒
童的嬉笑、嬰孩的啼哭、人們的歎息或呼喊。又
有自然的響聲,如風聲、雀鳥的啼鳴、動物的吼
叫聲、潺潺流水聲。我們又可聞到各種不同的氣
味,花卉的馨香、海洋的鹹味、泥土的芬芳、木
屑味、魚蝦的腥味、烘麵包的香味,以及其他可
由氣味辨認的,如化學品、汗液等。還有些感受
如風的揺撼、斗室的寧靜、路途的崎嶇、水的冰
冷、沙漠的炙熱、雨的潮濕等。想像可以帶領我
們更多地默想,使神的話深入內心,是理論的、
邏輯的、知識的、分析的,帶來的歡悅與哀傷,
在心靈裡更有感應。
2. 設身處地來想像:如果我真在那裡,我會說什麼?
做什麼?有什麼反應?我會有勇氣、忍耐、信心
的回應嗎?在這樣的想像中,我的回應是值得省
思與審查的。這就是屬靈的操練。
D. 回應
當我們面對神的道,就該回應。這回應決不在理智
或認知。神要我們回應的,是心靈與行為,成為每
天的動力。神的道進入我們生命之內,必定對我們
日常生活的細節有特殊的影響。
第十七課
禱告
一、引言
1. 禱告學的學科研究是近幾年的事。基督徒視禱告
為理所當然,無神論者、自然論者則視神跡奇事
為怪力亂神不可取。基督徒處此“一傅眾咻”的
窘境,更應正本清源,瞭解禱告的來龍去脈,在
與神交通之前,心領神會,掌握禱告的精緻內涵。
2. 很多人以為禱告應是一種心到口到的自然反應,
所謂:“人窮則呼天,疾病慘怛則呼父母。”無
論是否基督徒,大難臨頭.都會向神開口禱告;
然而,禱告的內容和範疇,是否合乎神的旨意,
就必須通過神學的檢驗。這就是為什麼兩千年
前那些最早的門徒,還得加入“禱告學”的行列
(太 6:5–13),才能獲得禱告的真義。畢竟,
教會城牆以外還有成千上萬的人,每天口中念念
有詞,希望心想事成。無論他們禱告的對象和意
義跟我們的如何不同,禱告與人生的經歷息息相
關,卻是不爭的事實。
二、禱告的效應
1. 說到禱告的效應,它經常遭受反對者的批評,以
為這是一廂情願,無濟於事的。批評者不僅僅是
不可知論者或無神論者,也包括一些自然論者。
他們相信統治這個世界的自然律是一成不變的,
也是牢不可破的。自然論的宇宙系統是封閉的,
不容許外來的干預,不管是來自神或人的。自
然論依靠一套機械式的運作,一切細胞的運作條
理井然,人類只是時間與機會通過進化的偶然產
物。總之,自然論者必須也是宿命論者,他們誓
死反對神跡和超自然的意念。
2. 如果自然論者是對的,禱告就是多餘和徒勞無益
的。禱告既是預設自然律的存在,同時也預設外
力能夠介入,帶領一個有目的的秩序,進入現今
的世界系統裡。神跡奇事是指需要超越自然律才
能發生的事,這是造物者對自己創造的因果律的
超越。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是由較高
度“恒常不變的理性法則和道德秩序”所經營成
功的現象。
3. 自然論者堅持人死不能複生,但是神使基督從死
裡復活;童女未經人道是不能生育的,但是神使
馬利亞因聖靈感孕而生下耶穌。這些都是違反一
般的生理常例的超自然現象。神不僅關心救恩曆
史,也通過禱告,關心我們的日常生活,並跟我
們產生互動。
4. 我多年來常有機會在各種公開場合禱告,其中包
括人世間的生老病死、婚喪喜慶、稼穡耕種、戰
爭和平,深深體會神的確無役不與,無所不在。
禱告學是針對那些“嘗過主恩滋味”的基督徒,
以及人在福中不知福的慕道友,而非為要杜懷疑
者悠悠之口的勉強說帖。若有人自以為是深諳
此道的個中老手,便請另投明主。禱告學的風格
是解釋性的,而非護教性的;又是教導性的,而
非勸戒性的。它是有志參加禱告行列者的教戰手
冊,其中要訣與精義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5. 對那些不相信禱告的人,不斷地禱告又禱告,都
似對牛彈琴,無濟於事;對那些把禱告當作家常
便飯的人,根本不需要再多做解釋。禱告的重要
性有如人體的呼吸,不可須臾無之。神的家是禱
告的殿,崇拜中的讀經、讚美,甚至講道,也可
視為禱告的另一種形式。
6. 禱告學雖不是當今的顯學,卻又是不得不學的一
門重要功課。試看今天基督教會的禱告會人數寥
寥無幾,便可見一斑。

Page 26
26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三、禱告蒙垂聽
1. 禱告最初和最重要的預設就是神垂聽禱告。如果
不然,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多此一舉。至於神如何
或在何種狀況之下聽禱告,那又是另外一個課
題。抑有進者,說神垂聽禱告,並不保證每個人
的禱告每次都有求必應;或每個基督徒所遭遇的
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2. 如果神垂聽禱告,那麼禱告便是很嚴肅的事。這
種信念直接源自於聖經的啟示。神明確地昭告:
“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
大又難的事,指示你。”(耶 33:3)可見神定
意並應許垂聽一切相信他的人的禱告。
3. 神的話通過耶穌一再地宣示:“你們祈求,就給
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
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
就給他開門。”(太 7:7–8)英國學者摩根(G.
Compbell Morgan, 1863-1945)注釋這段經文說:
a. 基督說這些話時,要不就是他被騙了;
b. 或者是他想魚目混珠,蓄意欺騙我們;
c. 或者他說的話句句屬實。
兩千年來,曆世歷代都有人相信耶穌這樣的宣稱:
“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太 24:
35)他既非騙子,也不騙人。
4. 歷史性的探討或考據,只能滿足有歷史癖的專家
學者;一般人講求立竿見影,實事求是的經驗果
效。基督徒的經歷是建立在自己深深的體驗上。
古往今來,千千萬萬聖徒透過數千年的時間,隔
著萬山重洋,見證自己禱告的實證經驗。如果把
他們的證詞搜集在一起,就構成一股排山倒海、
牢不可破的實力,在法庭裡形成巨大的影響力。
四、禱告的形式
A. 私禱
私禱是個人在靈修生活中直接與神之間的通話。
B. 公禱
1. 公禱雖是通過自己,但最主要是在大庭廣眾之下
被別人瞭解、傾聽與神之間的通話。
2. 會眾在公禱時所擔任的角色不是被動的傾聽,而
是主動的參與。公禱可畫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3. 公禱的預備:
a. 凡事預則立,神特別喜歡有預備的人。熟背聖經、
背誦詩篇、讀禱告佳作、默想及隱秘處的靈交等,
皆為禱告的預備。
b. 研究教會歷史中偉大人物所寫的禱告文,再加上
自己練習禱告的寫作,皆為熟練公禱的方法。
4. 在禱告時必須注意的事項:禱告的涵蓋性、禱告
的次序、禱告內容的具體性、禱告要客觀、注意
語言的新鮮、聲調的變化、簡短、聲音適中。
五、禱告的種類(以英文字“ACTS”說明)
A. Adoration:讚美
感念被造者與造物者之關係,注意神的偉大、神秘、
恩典、尊榮,使我們的心充滿愛與敬畏。
B. Confession:認罪
我們住在不潔的人當中,是不潔之人,說不該說的
話,做不該做的事,所以要為自己,也要為失喪之
人的罪禱告和認罪。
C. Thanksgiving:感恩
讚美是我們想到神是誰,感恩則是想到神的作為。
D. Supplication:祈求
主觀方面,是祈求個人的需要;客觀方面,是祈求
他人的需要。
第十八課
禁食
一、什麼是禁食?
大多數的宗教都設定一些節期或季節,成為信徒
必須遵守的齋戒日期。例:基督復活節前的四
旬節 / 大齋節(Lent)、猶太人的贖罪日(Yom
Kippur)、穆斯林的齋戒月(Ramadan)。對生命
中發生重要事件的人而言,以下就是禁食的適當時
間,例:決定一項個人的重大委身的前一天或前一
個晩上;武士通宵守夜。禁食應伴隨著禱告而行,
所以禁食有別於一般的食物齋戒方式。
二、歷史背景
遠 在 2,400 年 前, 醫 藥 之 父 希 波 克 拉 底
(Hippocrates, 約前 460-370)就曾利用禁食來對
抗疾病;印度教的醫治者也主張人應該每週禁食一
次,才會有健康的消化系統。大部份的國家、宗教
和民族,都從他們的祖先承襲了禁食的傳統。根據
現今大多數歷史學者的觀察,禁食的出現是因為人
們遇見困難時,通常會呈現不吃不喝的現象,所以
後來他們就學會在遇到麻煩時不吃東西。

Page 27
27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三、4 種禁食方式
A. 一般禁食
一般禁食的方式是在一段時間內不吃任何東西,期
間可以為一天,就如士 20:26 所記載的:“以色
列眾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當日
禁食直到晩上;又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
此外,合乎聖經原則的禁食也可以是 3 天、一周、
一個月,甚至長達 40 天。長時間的禁食需要對身
體有特別謹慎的照顧,而且必須徵詢醫師的建議。
B. 全部禁食或完全禁食
全部禁食或完全禁食是不吃食物或不喝水,是短期
的。若非神超然的介入,摩西那種 40 天的禁食絕
對會讓人斷送生命。你必須察驗那個對你說話,想
讓你持續一個 40 天不喝水的禁食的靈是否來自於
神。因為就著身體狀況而言,這通常是不可能的。
C. 部份禁食
部份禁食就是在一天之內省略一餐,或在一段期間
禁戒不吃某些食物。例:在幾天內只吃蔬菜;約翰•
衛斯理在許多時間只吃全麥麵包及喝水。以利亞禁
食(部份禁食)兩次;施洗約翰及但以理和他 3 個
朋友也是部份禁食的好例子。有低血糖症狀或其他
疾病的人,可以使用這種禁食方式。
D. 迴圈式禁食
迴圈式禁食,是定期隔絕某些食物不吃。例:每隔
4 天才吃一次谷類食物,就是在禁食期間的前 3 天
不吃穀類食物,第 4 天才食用。可以把各類不同的
食物輪流迴圈食用,而有些食物則天天都吃。
四、禁食的益處
1. 遠在人類墮落以前,身體的設計可能就需要隔絕
食物來作定期的休息。一周的第 7 天是為了安息
目的而設計的,我們的消化系統也跟身體的其他
部份一樣,都需要休息。
2. 晩上睡眠的好處,包括可以讓消化系統休息。英
文字稱一天的頭一餐為“break-fast”(結束禁
食而吃早餐的意思),這字的由來並非巧合。一
個 12–14 個鐘頭的禁食,對消化系統是有幫助
的。從晩上 9 點鐘一直到隔天清晨 6 點鐘都不吃
東西,就是禁食。合理地延長禁食的時間不會有
損健康。
3. 在賽 58:8,神指責以色列人濫用禁食。他說假
如他們確實按照他的旨意禁食,“你的光就必發
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
五、如何開始?
1. 在禁食的頭 3 天,只吃神所創造讓人作為食物的
東西,並且要盡可能保持食物的原始成分及天然
形式,也就是在基本營養遭受加工處理而流失之
前的成分。
2. 在禁食第一天,只飲用不含糖分的水和果汁,有
助於解決許多人在禁食初期經常會出現的低血糖
症狀。這些症狀出現的次數及嚴重程度,視乎人
對這些食物上癮的情形多深而定。通常症狀都是
溫和的,包括頭痛、虛弱或易怒等;另一些症狀
包括呼吸不順暢、頻尿、無睡意或感到寒冷。假
如覺得自己病了,就該吃東西,然後幾天後再試
著禁食。每一次都試著稍微延長禁食的期間。
3. 試著拉長吃午餐的時間,然後省略晩餐不吃。
禁食期間會難以入睡,但會為神所賜的“break
fast”(結束禁食而吃早餐)而讚美他。不久就
能夠只以開水或果汁,持續禁食禱告 24 小時。
在大部份的禁食期間,會覺得很舒暢。一週一次
或兩次這種禁食方式,有很大的益處,以後每個
月或每兩個月可以讓禁食延長到 3 天。應當研讀
有關禁食方面的書籍,並讓神來引導我們進入更
長的禁食,就會發現自己並不是第一個完成長時
間禁食的人。
4. 關於部份禁食,第一天可以把果汁、鮮果、蔬菜
和湯等食物包括在內。第二天可以增加全麥面
包、核果、烹調過的蔬菜和豆類食物。
5. 禁食期間應當儘量避免一切含有化學成分的飲
料,最好飲用純淨水或現榨果汁;另外,也請記
得耶穌的建言:“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
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
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
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禁食的時候,
要梳頭洗臉。”(太 6:16–17)
6. 遵守禁食生活的報償包括靈、魂、體 3 方面的益
處。禁食對於經歷全人健康這神聖的創造,是非
常有價值的方式。
六、聖經教導
根據聖經,禁食本身是毫無意義的(參太 6:16;
路 18:12;賽 58:3;耶 14:12)。禁食之所以有
意義,完全因為要在神面前為一些重要的事自卑懇
求。所以,所有沒有正確目的的禁食都是錯謬的。
以下是聖經所記載正確的禁食目的。
A. 認罪自卑
(詩 35:13,69:l0;撒下 12:21–23;但 9:3;
撒上 7:6;尼 9:1–2)
古時的人在神面前認罪自卑,常常披麻蒙灰,或撕

Page 28
28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裂衣服,並且禁食。這表示為罪難過,沒有心情去
享受肉體所需要的食物,沒有心情去穿美衣,反而
在神面前自卑如“灰塵”一樣。
B. 為患難或傷心的事在神面前悲傷
(路 5:32–35;代上 10:12;拉 8:21;斯 4:
16;但 9:3;珥 2:12;太 6:16–18)
按日子例行的禁食是不蒙神悅納的,就如法利賽
人每週禁食兩次,卻被主指為不義一樣(路 18:
12)。聖經絕不贊成無緣無故的禁食。
C. 專心祈禱尋求神的幫助與指引
(徒 13:2–3,14:23;太 4:2,17:21;路 2:
37;出 34:28;撒下 12:16–23;拉 8:21–22)
禁食是為輔助祈禱之用;離開了祈禱,或因不習慣
禁食,反而使祈禱不專心,禁食就毫無意義了。
七、結語
1. 禁食祈禱和其他一切基督教的禮儀都是為對準
神,與神相交,討神喜悅,所以一切的意義都在
於神。沒有神作為對象,或不依照神所喜悅的途
徑,不但禁食毫無意義,就連祈禱、浸禮、聖餐、
崇拜、唱詩……都變成煩瑣的雜事,叫神厭惡(賽
1:11–15;瑪 2:17)。
2.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學者指出早期的亞曆山太聖
經大寫字體古抄本中,並未出現太 17:21 的全
節經文,以及可 9:29 的“禁食”一詞;只有在
中世紀的小寫字體抄本,方才出現今天的字樣。
從聖經版本學來看,可見中世紀的修道院運動對
禁食祈禱的重視。
3. 以中世紀本篤修道院《上主的法則》(The Rule
of Master)為例,規定修道院的修士週四及周
日於中午時間用餐(一天只吃一餐),而其他日
子則在下午3點。在復活節前的聖灰日齋戒期間,
用餐時間延後到晩禱之後。而在齋戒期前兩周的
週三、週五及週六,也採取同樣的方式。生病的
人可以提早 3 個小時,於早上 9 點鐘用餐。12 歲
以下的孩子只在冬天的週三、週五及週六的日子
禁食。夏天期間,在旅途的弟兄不需要禁食;冬
天,在週三、週五及週六的日子,必須一直禁食
到晩上。
第十九課
聖秘
一、引言
德國神學家奧圖(Rudolf Otto, 1869-1937)
稱人類宗教的經驗無法解釋的部份為“聖秘”
(Numinous),包含 3 個反應:
1. 神秘反應(mysterium):我們感到莫名其妙;
2. 敬畏反應(tremendum):我們戰兢;
3. 敬愛反應(fascinans):我們被吸引。
二、神聖的會遇(Hierophany)
A. 雅各的天梯(創 28:10–22):竟然不知神在此
1. 雅各欺騙了哥哥和父親,後來被發現,哥哥很氣
想要殺他,他就逃難,離開故鄉別示巴,要逃到
住在很遠的哈蘭的舅舅那裡。走到半路,他沒有
地方睡覺,只好露宿野外。在那裡,他第一次遇
見神,就是他父親所講的神,他自己卻從來沒有
體會過。神主動在夢中向他顯現。在夢裡他看到
一座天梯,天梯上面有很多天使,有的上去,有
的下來。最上面的亮光處,神就在那裡。神向他
應許說,他和他的後裔要成為萬民的祝福。雅各
醒來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懼怕,說:“這地方
何等可畏!”便把那地方改名叫“伯特利”,意
思就是神的殿。
2. 接下來他說:這裡就是神的殿,如果我真的平安
回來,我一定要在這裡敬拜我的神,將來要把所
得的十分之一拿來奉獻給他。十分之一的奉獻,
不是摩西規定,不是神規定,是雅各對他所碰到
的那位神所產生的心願。
B. 摩西的荊棘(出3:1–12):焚而不毀,越燒越旺
一天,摩西領著羊群到野外去,看見有荊棘被火燒
著,卻沒有燒毀。當他好奇想要靠近的時候,荊棘
裡有聲音,說:“摩西,摩西,你不要靠近,我是
神。”摩西嚇了一跳,聲音繼續說:“摩西,摩西,
把鞋子脫下來,因為這裡是聖地。”這就是“聖
秘”。神在那裡跟摩西對話,說:“以色列人在埃
及當奴隸,他們被欺負、被欺壓,他們的哀哭,我
都聽到了,我下來的目的是要拯救他們,且要叫你
去。”摩西說:“我連話都講不清楚。”神說:“你
哥哥講話很清楚,你叫哥哥幫你,但是你要去。”
這是摩西與神相遇的對話(以上為自譯)。後來摩
西接受神的差遣,而出埃及記就是這樣開始的。
C. 以賽亞的聖殿(賽 6:1–13):珠玉在前,自慚形穢
以賽亞先知跟神相遇的背景是他們的王突然駕崩,

Page 29
29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以賽亞跑到聖殿禱告,沒想到就在那時,他第一次
看到神,而且不單看到神,也看到撒拉弗,就是
有 6 個翅膀的天使,在那邊唱著“聖哉、聖哉、聖
哉……”。神的榮耀充滿聖殿,殿中明亮,煙雲繚
繞,他嚇壞了,第一次發現說:“糟了!我的嘴唇
不乾淨,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怎麼辦?現在碰
到聖潔的神,我死定了。”然後有天使飛到他跟前
向他說:“不要怕,你認錯,我知道你嘴唇不乾淨,
神會赦免你。”然後就用炭火沾以賽亞的嘴,潔淨、
赦免他。神跟他彼此對話:“我們怎麼辦呢?我們
要派誰去?”以賽亞就說:“就派我好了。”但是
神說:“這個工作不好做,比摩西還難,因為你講
他們不聽,他們聽不進去,他們的心膏著油,他們
的眼睛白內障,他們的耳朵發沉,沒有辦法。”以
賽亞說:“那怎麼辦?那這樣我要做多久?”神說:
“要做到他們面臨公義的審判。”可是神最後給他一
句話:“雖然有公義的審判,但是我會留一個餘種。
樹雖然被砍掉,可是有樹墩子、樹根留下來。”這
是以賽亞在聖殿遇見神之時所有的對話(自譯)。
D. 以利亞的盼望(王上19:9–14):天災地變神缺席
以利亞先知與我們一樣同有軟弱的性情,但是他的
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他曾經歷最早的
“聖嬰現象”(氣候異常現象):先禱告,大地苦
旱 3 年;再禱告,就大雨傾盆。他又力克巴力先知
450 人,後來遭到王后耶洗別的追殺,奔走 40 晝夜
逃命,最後躲到何烈山的山洞,就住在洞中。耶和
華的話臨到他說:“你在這裡做什麼?”他說:“我
為耶和華大發熱心,以色列人背叛了你,殺害先知,
還要趕盡殺絕,尋索我的命。”耶和華吩咐他出來
站到山上,讓他看到一副大自然天災地變的景觀。
那時耶和華從他面前經過,有狂風大作,崩山碎石;
風後地震,震後又有火光,但耶和華不在其中,只
聽到極微小的聲音說:“你回去吧,放一百個心!
但我在以色列人當中留下 7,000 人為我效命。誰說
普天下只剩你一人為我大發熱心呢?”(自譯)
三、結語偉大的形容詞
1. “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
充滿全地!”(賽 6:3)
2. “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
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
耶和華。”(賽 6:5)
3.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羅 11:33)
4. “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提前 3:
16)。
5. “主神,全能者啊,你的作為大哉,奇哉!萬世
之王啊,你的道途義哉,誠哉!”(啟 15:3)
第二十課
聖禮
一、定義
聖禮(Sacraments)是主耶穌所設立的。聖禮是外
在及看得見的記號,表現及保證內在及看不見的恩
典;也就是內在的恩典,藉著外在的記號表達出來。
二、聖禮的種類
在教會歷史上有所謂七大聖禮:洗禮、聖餐禮、堅
振禮、告解禮、聖品禮、婚配禮、臨終抹油禮。但
根據聖經的教訓,我們只堅持其中的洗禮與聖餐這
兩種,因為這是耶穌基督敎導門徒遵守的。
三、洗禮
A. 聖經的根據
1. 太 28:19:“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
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這是耶穌的命令。
2. 五旬節時,使徒第一次施洗(徒 2:37–42)。
3. 在使徒行傳中的受洗者還包括:撒瑪利亞的婦女
(徒 8:12)、衣索比亞太監(徒 8:38)、
保羅(徒 9:18)、哥尼流(徒 10:48)、呂底
亞(徒 16:15)、腓立比禁卒(徒 16:33)、
哥林多人(徒18:8)及以弗所人等(徒19:5)。
4. 施洗時有些道德的訓勉:林前 12:12–13;羅 6:
1–11;加 3:27;弗 5:26;西 2:12;多 3:4–7;
彼前 3:2–22。
5. 耶穌所定洗禮之方式,源自猶太人在接納外邦人
時所行的儀禮習慣,在耶穌之前已行之多年,是
靈性潔淨的征號。
B. 洗禮前的敎導
洗禮前,必須敎導受禮者信仰的原委,讓受禮者在
公眾面前表明其信仰、認罪、依靠神及加入敎會。
C. 施洗的方式
1. 歷史上有3種方式:點水禮、澆水禮、浸水禮(貴
格會不拘形式)。其中以浸水禮最普遍被接受,
以羅 6:3–5 的支持最力。
2. 浸禮絕不是唯一的方法。希臘文“baptitzou”
有兩個意思:“浸”和“洗”(例:可 7:4;來
9:10)。如果說五旬節那天有 3,000 人同受“浸
禮”,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徒 2:38、41)。
3. 新約聖經提及的洗禮場合有路旁(徒 8:
36–38)、露天(徒 2:41)、家裡(徒 16:
29–34),方式不固定。
4. 三位一體的公式,就是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

Page 30
30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只在太 28:19 中出現一次。
5. 重洗的問題:受洗是歸入基督,即歸入他的宇宙
性敎會。一個人受洗作基督徒,而非作某敎派的
敎友,所以一生一次即可,不鼓勵重洗。
四、聖餐
基督敎的聖餐亦為耶穌基督所定的另一聖禮。神是
創造大自然的主,能使用自然界的東西,以聖禮的
方式啟示我們,增進我們與神交往的關係,顯明他
在我們身上的恩典。
A. 聖餐的意義
這方面的探討,以天主教畢允國(G. Hebert)主
敎的書《聖餐之信仰與實施》為最上。他認為聖餐
本身具有下列幾種意義:
1. 代表紀念:紀念耶穌基督為人類的罪死在十字架
上。“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林
前 11:24)
2. 代表感恩:飯後拿起杯來祝謝(林前 11:25;另
參徒 2:46)。
3. 代表團契:我們在基督裡原是一體,所以聖禮象
征基督徒的聯合,在基督裡合一,加強團結的意
識(林前 3:11)。
4. 代表獻祭:並非表示領了聖餐,就取代或重複了
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犠牲。彼前 3:18 指出,基督
一次獻上,就完成了救贖。此意義並不是把人的
獻祭作為聖餐的主要目的,而是說人來參加聖餐
禮,把自己作為活祭,所以是對神恩典的回應。
5. 聖餐本身是奧秘:基督臨在於整個聚會:早期的
基督徒一直經歷基督繼續的臨在,顯明主的臨在
並不局限於聖禮的場合。路 24:35 記載當主擘
餅時,兩個門徒的眼睛突然明亮起來,恍然大悟。
不同背景、主義、思維的人可以藉著聖餐而彼此
聯合,這種神秘的現象可說是聖靈特別的工作。
在此也體驗到敎會不單是一個社團,而是一個身
體,就是基督的身體。
B. 聖餐的信仰
1. 聖餐的實施是神恩典的媒介。古時聖餐稱為“愛
筵”(林前11章;太21章),取代逾越節的筵席。
2. 基督存在於聖餐中,但此存在並不是存在於餅與
酒之中,即聖餐的餅與酒並沒有異於平常。在新
約中,把神的作為限定於固定之物品,是匪夷所
思的。
C. 聖餐的實施
聖餐和聖言都是神救恩的媒介。聖餐是在信徒的生
命中擴充並加添話語的效力,故神的話和聖禮兩者
皆使人更接近基督,增加對救恩的意識,餵養靈魂,
加添實力。我們尊重神的聖言,也當尊重聖餐。在
實踐方面,領聖餐同時領受神的聖言,兩者不得分
開,因此時間佔用較長。守聖餐時絕不能把它當作
崇拜的附加物,而應視為一體。因此,講道、讀經、
唱詩等,皆與聖餐有關聯。
D. 領聖餐的要點
1. 必須是信徒(林前 10:29)。
2. 不聖潔者若領聖餐得自己負責。與兄弟不合的,
應先和好,才能領受(太 5:23–24)。
3. 重要的預備:態度上要以虔敬、默禱的心靈,期
待主的光臨。
4. 切勿隨便分派聖餐給小孩吃,因為他們尚不懂其
中意義。
E. 聖餐的次數
路德和加爾文主張每個禮拜舉行,但主張紀念論的
則不同。可按各自的傳統而定。
第廿一課
三修
一、進修
1. 神的僕人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先有所操練,所謂“十年磨一劍”,才能為帝
王所差用;同樣,好好地進修、培訓、操練,才
能被神使用。最簡單的進修方法就是進學校,注
冊、入學,在老師的薰陶和教導下進德修業。
2.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所以進修是屬於每個
年齡層的。中老齡層的,切勿以為自己什麼都懂
了。有位77歲的美國老人麥可•尼克森(Michael
Nicholson),從高中開始 50 幾年來都不斷地學
習,一共得到30個學位,是名符其實的“活到老,
學到老”。
3. 進修所強調的是進德修業。有關靈修方面的進
修,要注意多方面來的資訊和邀請。只要能幫助
我們與時俱進、瞭解目前的思潮,以及增加各方
面的知識就夠了;至於要不要得學位,那是另外
一回事。
二、退修
1. 有進就有退,退修就是“ 獨處 ”。英文
“aloneness”(單獨)不同於“loneliness”(寂
寞);前者是客觀的存在,後者是主觀的感覺。
歷代聖徒的經歷中,多有孤寂的生活見證,從早

Page 31
31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期的沙漠教父到近代梭羅(Henry D. Thoreau,
1817-1862)的《湖濱散記》(Walden)、牟敦
(Thomas Merton, 1915-1968)的《獨處沉思》
(Thoughts in Solitude)等,不一而足。
2. 聖經的例子都印證了退修獨處的寶貴經驗:
a. 摩西在曠野的自我放逐(出 2:15);
b. 以利亞的洞穴經歷(王上 19:9–12);
c. 阿摩司在提哥亞的遊牧生活(摩 7:15);
d. 主耶穌在曠野的禁食禱告(可 1:13);
e. 保羅在阿拉伯的養精蓄銳(加 1:17)。
3. 上述例子說明,每個被神重用的人都可放下忙碌
的工作和行程。或者參加各機構一年一度辦的退
修會,投入群體動力中,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切
磋;或者自己一人從喧嚷的塵囂中退避,找到安
靜的地方,好好地跟神在隱密處靈交。在外國,
天主教會有許多設備完善的修道院。有些教會每
年一次為同工安排到郊外、山區一些人跡較罕見
的地方,靜下心來有個特別的假期,在那裡好好
地獨處及跟神互動。
4. 我曾經搭飛機到一個偏遠的山區修道院,幾乎像
在雲深不知處,山下問童子也問不出來的地方。
裡面的設備應有盡有,只是沒有電視、電話和電
腦。隱密處的靈交、充電,為要支撐往後忙碌的
歲月,直到下次的退隱、充電為止。不管用什麼
方式,只要能做到這樣補充心力的經歷就夠了。
三、靈修
A. 靈修的內容
可以分成兩部份,一是神的話,一是我們跟神的對
話和回應。每次靈修,都不能缺少這兩個元素。清
晨是跟神靈修的最好時刻。當然,現代的生活已經
和幾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不一樣,但是重要的是
跟神交通的時刻。如果因為工作的關係,上午要上
班趕車,就不在此限。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
我們願意跟神親近,神也願意親近我們。
B. 訂定靈修計畫
每天定一個時刻,放下旁鶩,把這個時間奉獻給
神。先打開神的話,用禱告做回應,把心得記錄下
來。這是早上操練靈修、晨更的基本動作。至於一
年 365 天的靈修計畫,是腳踏實地去做的工夫。下
面提供的給大家參考:
1. 讀經可以參考聖經公會所印的《每日讀經指南》
一類材料,網路上很容易查到。大家可以按圖索
驥,從創世記讀到啟示錄,在 365 天裡讀完。
2. 介紹幾本靈修的參考書:
a. 第一、二個月讀《荒漠甘泉》(浙江兩會出版),
跟著裡面的日數走。它是早期聚會所的弟兄所翻
譯的。
b. 第三、四個月讀《荒漠甘泉》的新版,叫《溪畔
靜思錄》(香港海天書樓)。《荒漠甘泉》已有
百多年歷史,用字和現代有點隔膜。英文原著經
一位美國老師重新編訂,香港的余也魯(1920-
2012)生前聚合兩位翻譯家一起翻成。
c. 第五、六月讀《新荒漠甘泉》(香港海天書樓),
是考門夫人的著作,比較新,和前面兩本不太一
樣。
d. 第七、八月讀《谷中百合》(臺灣大光),是當
年美軍星條報的培力牧師每天寫的屬靈亮光。
e. 第九、十月讀梁敏夫翻譯的《慈繩愛索》(臺灣
道聲),作者來自不同的領域。
f. 第十一、十二月可使用拙著《基立溪畔》(臺北
永望),為過去 44 本專著的文摘。
四、結語
歷代基督徒追求與神相交的經驗,產生了經典的作
品,如《懺悔錄》、〈法蘭西斯的禱告詞〉、《新
荒漠甘泉》等,對後世的幫助不少,照耀史冊。
第廿二課
禱讀 / 靈讀
一、定義
1. 禱讀或稱“靈讀”。曾有人發起“讀讀禱禱”的
靈修方式,要大家每天早上一邊讀經,一邊禱告。
讀經讀到一半,突然心有所感,就立刻停下來與
神對話;對話完畢,把心得寫下來;然後又繼續
讀經。如此的讀讀禱禱大約 20–30 分鐘,就完
成了早修。這就是“禱讀運動”。靈修神學又叫
它做“靈讀”,是用靈修的方式來讀經。
2. 靈修的步驟稱為“靈讀”(Lectio Divina)。
照這詞的原意,可將兩個字分開來研究:
a. “讀”(Lectio)原為“經課”或“訓詞”。
這字也可解釋為以一段或數段經文,作為經課
(Lections)。經課是在禮拜儀式中誦讀的,所
以在一般的用途,是指讀經。靈讀,就是屬靈的
讀經。
b. “Divina”原意為“聖”,是屬神的,或屬神的
人(神人)。他們是聖徒,由於有極豐富的靈
修經驗,所以是解經家、神學家,是敎會中的大
師,被尊稱為“教父”。在中世紀之前,他們大
多為拉丁文的解經專家,所以靈讀就是“聖頁”
(Sacra Pagina 或 Holy Page),指聖經的研讀。

Page 32
32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二、靈讀的傳統
1. 敎父傳統跟“沙漠”或“荒漠”有關,是指他們
修道的經驗。荒漠與其說是地理的,不如說是
心靈的,當然許多古代的修院是坐落在曠野地
帶。他們為強調聖經的重要,特別定下規條,修
士必須背誦全部新約及詩篇全卷(聖帕楚米斯
[Pachomius] 修院的成規)。
2. 有關讀經的格言,有三大重點:
a. 熟讀聖經,明白神的囑咐;
b. 不住禱告,體會神的同在;
c. 遵行靈訓,實行聖經的見證。
3. 聖經不是只用來閱讀,而應照經義實際地活出
來。聖經是神的道唯一的啟示。照沙漠教父的傳
統,讀經必須解經,但並非寫成注釋,而是以行
為以及生活見證來表達。行動以肢體的動作表
現,的確比言語講得更加響亮,或用手勢,或以
表情,把屬靈的思想和情緒流露出來,實在十分
令人感動。敎父的生活見證非常有力,他們的言
行舉止將聖道表現出來。這種聖潔生活的見證有
目共睹,為人所欽羨。
4. 這種觀念在中世紀成為修道神學的要項。在經院
哲學之前,發展的方法是由讀經(Lectio)至問
詢(Quaestio),再進一步討論(Disputatio)。
5. 靈讀包括閱讀、默想、禱告、分析、解釋、審查
及選擇,是整套的學習。“修道”(Monachos)
原意為“合一”,在靈感與心態上是一致的,而
且在肢體之間有不能劃分的愛,是連結在一起
的。
三、靈讀的態度與結構
靈讀是以屬靈的讀經方法,明白神的心意。首先要
有敞開的心,願意領受,存心順服神的旨意。
A. 態度
1. 對自我的認識:屬靈的讀經必須知道的,就是與
神有親密和深切的關係。離開神的自我,是空虛
混沌,淵面黑暗,一無是處。
2. 對聖經的認識:聖經真理可以突破人世的範圍,
好似一個視窗,可以窺見生存的另一種秩序,不
僅使我們與神建立關係,而且能夠尋見醫治、更
新與整合。我們必須藉著聖經,得以跟永生之道
交往。
3. 對生命的認識:生命不僅是生存。我們不但肯定
生命的價值,也從聖經中看出生命的結構,發揮
生命的動力。我們舊有的生命已然死去,現在新
的生命注入,棄舊更新,有新生的樣式與活力。
這樣的整合才能提起生命的意義。耶穌說他的話
就是靈,就是生命。
B. 結構
1. 屬靈的操練:當我們願意接受神的話,從聖經中
尋見,就要有所操練。神有一定的時間和方法,
而操練的目的,就是要完全符合神的心意。操練
不是律己,而是全心獻給主,由他來造就栽植。
我們不可自行設置局限,不可作任何的企求,只
讓神來安排。他願使用,甚或不用,都照他所喜
悅的,我們不可向神強求。
2. 實際的應用:可以採取衛斯理論讀經之原則。
a. 每日用固定的時間讀經。揀最好的時候,是身心
都十分有力的時段。在環境方面,要選能使我
們容易把自己向神敞開、除去生活中的壓力與緊
張、使內心泰然的地點。
b. 讀經不可只在片面,應讀全部聖經,也許需要經
年累月。可以照經課循序研讀,就必定能夠讀完
整本聖經。
c. 如果得到人指導,設法明白神完全的旨意,我們
就應有專一的心志。
d. 如果讀選出的經文,也要把那段經義跟全部經文
相連。見樹不見林是不足的。
e. 必須禱告。禱告使我們的態度積極、肯定,使屬
靈的操練更實際和深切,使我們的心敞開,虛心
領受,也使我們真實奉獻,向神順服回應。
3. 讀經使我們省思審查,看清自己內裡的光景及外
在的行為。神的話也切實進入我們內裡,發生功
效。
四、聆聽的藝術
1. 靈讀不僅是口讀,也是耳聽。口讀是肉身的,但
耳聽是心靈的。當然,讀經未必一定用口,也是
用心,默讀也是無聲或無言的,幾乎跟默想相同。
可見靈讀與默想,兩者必須相提並論,不可或分。
2. 靈讀的開始,在於聽主的話。“沒有尋找我的,
我叫他們遇見;沒有稱為我名下的,我對他們說:
‘我在這裡!我在這裡!’”(賽 65:1)這麼
簡短的話,我每次讀,可能都不一樣。當我以信
心來聆聽,就體會主的苦心,他要在我不同的處
境中向我說話。也許我根本無心尋找,他仍要找
我,與他相遇。我只得承認自己的缺陷自私,但
我感恩不已。在我想不到的時候,他卻對我說話,
保證他的同在,而且十分強調地重複:我在這
裡(“我在這裡”中文有 4 個字;英文是 3 個字
“Here I Am”;在原文只一個字“Hinneni”,
直譯為“看我”,代名詞在字尾)。這是表明神
已準備好,要向我施恩。如果指人對神說話,那
就表明人已準備好,聽候命令或差遣(如賽 6:
8)。神既保證他的同在,也準備向我說話,我
就得留意。

Page 33
33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3. 靈讀是在靜觀之後。沒有安靜的時間,神的話不
能進入我們的內心。聆聽需要有寧靜的心、寧靜
的環境。這話語是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
的。
五、結語
1. 靈讀,也就是屬靈的讀經,或靈修性的讀經。讀
經不在知識上的增進,而在默想方面的深入。個
人靈修或公眾崇拜中的經課是十分重要的。
2. 靈讀實際上是聆聽,聽神對我說什麼。默想經文
為明白神的心意,好比食物入口之後細加咀嚼,
意味無窮,也因此產生謙卑順服的心,來接受神
仁慈的叮嚀。
第廿三課
C3 靈修小組
一、何謂“C3 靈修小組”?
“C3”靈修小組的“C”是英文字“core”(核心)
的縮寫,“3”就是人數的基本單位,所以是指 3
人靈修小組。3 人靈修小組的目的,一方面是教導
我們個人靈修,另一方面也幫助我們如何在教會裡
找其他夥伴一起操練屬靈的生命。假如靈修小組想
擴充到5–7人也可以,但不宜太多,最好7人以下。
二、C3 靈修小組的宗旨
宗旨就是藉著共同讀經、默想及宣讀,彼此交通、
禱告,得到生命的餵養及屬靈的相交,在生命中連
結,與肢體互相照應。神的話是生命的糧,是路上
的光。早在18世紀,循道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
弟弟查理•衛斯理及他們的同學,就在牛津大學開
始了一個“聖社”(Holy Club)靈修運動,後來
人數逐漸增加。他們堅持每天清晨 5 點鐘起來的好
習慣,讀經、禱告,向神打開心窗,接受聖靈的光
照。這個“聖社”就是最早期的 C3 靈修小組,成
為後來循道派運動的一個根基,百年不衰。
三、C3 靈修小組的重要性
A. 肢體連結、建造教會
C3 靈修小組使肢體能夠連結在一起,在愛中建立教
會。我們不但個人要建立自己靈修的好習慣,同時
為了教會的事工,還要跟教會的其他肢體連結,一
起操練屬靈的生命。
B. 建造生命:門徒造就及倍增
徒 2 章告訴我們,當時教會是在聖靈的充滿和澆灌
下建立起來的。初期教會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當
時的 3,000 人一定是劃分成一個個小的團契,只有
這樣才可能“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顯而易見,
3,000 人絕不可能都聚在同一個家庭裡。18 世紀的
平信徒宣教運動,其實就是兩千年前初期教會:五
旬節教會:靈修小組的延伸。
C. 互相關照:抵擋仇敵
一般來說,教會越大,肢體間的瞭解就越少。如果
我們有 C3 靈修小組,就可以達到彼此關懷的目的。
特別對於那些軟弱的肢體,我們可以互相扶持,互
相勸慰,也互相鼓勵。
D. 禱告同伴:蒙主垂聽
主耶穌是把門徒兩個兩個地派出去。這是根據那個
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而安排的。
E. 齊傳福音:力量加倍
C3 靈修小組的另一個目的是要一起傳福音。“耶穌
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
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汙鬼。”(可 6:7)所以,兩
個人絕對勝過一個人。按照當時的文化習慣,是兩
個兩個的出去。時隔兩千年,根據現代的需要,3
人小組更易於實踐。兩個勝過一個,3 個當然也勝
過兩個。
F. C3 靈修同伴至家庭小組:教會家庭小組化
C3 靈修小組的同伴可以慢慢擴展到家庭小組,也就
是讓教會家庭小組化,正如徒 2 章所描述的:“他
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
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他們在一起讚美神,所
行所說都得到眾人的喜愛,神也藉此把得救的人數
天天加給他們,讓他們的小組能夠擴充。
G. 同心合意:完成大使命
C3 靈修小組強調“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完成耶
穌所交付的大使命(太 28:18–20)。C3 靈修小
組其他方面的目的,也包括推行教會的佈道小組、
家庭小組,其重點是遵行傳福音的大使命。
四、C3 靈修小組的成員
1. C3 主要強調 3 個人,主要是指兩三位有心追求屬
靈生命的信徒。如果是一對夫婦再加上另外一個
朋友,或者多一兩個人也都沒有關係。
2. 信徒的生命是在彼此相助、彼此鼓勵的氛圍中成
長的,我們需要有靈修同伴彼此扶持。單單只
是夫婦的兩人小組,不同於現在所強調的靈修小
組。

Page 34
34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五、C3 靈修小組屬靈成長計畫
A. 靈命成長
1. 個人靈修:借助《365天靈修日程》計畫表和《愛
神日誌》,每天保持固定、有規律,並循序漸進
的讀經習慣。
2. 個人禱告:借助《愛神日誌》部份內容或其它禱
告輔助資料,養成良好的、每天固定的、堅持不
懈的禱告習慣。
3. 聖靈果子:多多操練與主同在,順服基督,被聖
靈充滿:
a. 過一個凡事常常喜樂的生活;
b. 靠主不靠自己;
c. 日常生活按照聖經的原則待人處事。
B. 關愛親友
1. 通過一起讀經、禱告,或參加有關婚姻主題的退
修會,和自己的配偶保持良好和諧的關係。
2. 花時間跟孩子一對一地相處,包括一起禱告、閱
讀、聆聽、交談、遊戲等。
3. 花時間跟其他肢體相處,幫助和帶動他們的屬靈
生命成長;反之亦然。
C. 知識預備
1. 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每月至少閱讀一兩本屬靈
書籍。
2. 背誦經文,反復咀嚼並牢記已經學過的經文,睡
前再默想一遍。
3. 可以上網或到其他教會聽別的牧師講道,或者讀
他們的講章,有助於屬靈知識的增長。
D. 控制情緒
要常常禱告,求神賜平安、喜樂和良善,尤其在遇
到衝突,需要處理之時。
E. 操練身體
注意身體健康,因為我們的身子也要像靈魂一樣強
健(約三 2)。
1. 每週 5 天鍛煉身體,平均每天有 30 分鐘的運動。
2. 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
3. 注意飲食,吃比較健康的食物,例:水果、蔬菜。
六、C3 靈修小組的程式
A. 禱告
先用敬拜的心、親近主的靈,來到主面前,再輪流
唱簡短的詩歌、讚美、感謝和禱告。
B. 讀經
按著讀經進度,每人讀一節,輪流讀兩次。用信心、
感恩的心慢慢地宣讀。
C. 默想及禱讀
讀完兩次後,流覽、默想所讀經文。再隨著聖靈的
帶領,有感動的人選幾節經文,帶領大家一同禱讀,
也就是把所宣讀的經文當作禱告來讀。一面讀,一
面禱告,直接把所宣讀的經文,當作是禱告的話。
禱讀完再默想所禱讀的經文,然後分享。
D. 重點交通
帶領者把預備好的綱要做重點交通。切記時間不要
拉得太長。
E. 分享
內容包括從經文中對神的認識,或生命中經歷經文
的學習與感恩。
F. 小組禱告、禱讀與交通的要訣
1. 快:隨著聖靈的帶領快聽、快接、快加他人的禱
告。不搶不等,搶則亂,等則沉。
2. 短:禱告與交通要簡潔有力。把經文分成短句禱
讀。短句易把靈裡的感動釋放出來,長句內容多
則不易。
3. 真:真切從靈裡深處發表感受和體會,切忌作文
章。
4. 新:隨從聖靈的感動,把當天有感動的詩歌、經
文、話語的亮光提出來交通分享。
G. 結束禱告
由一位帶領禱告,為當天神話語的供應感謝禱告,
或為肢體彼此代禱。
七、C3 靈修小組的聚會形態
1. 網路平臺聚會:微信即時對講、Skype、QQ 等。
2. 電話、手機聚會。
3. 實體面對面的小組聚會。
八、結語
C3 靈修小組強調的,不但自己個人要靈修,而且也
要注意小組團契的整體成長。

Page 35
35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第廿四課
總結
一、介紹靈修小品書籍
以下介紹幾本很重要的靈修小品書籍,大家可以換
著讀,每年讀不同的。
A. 《荒漠甘泉》
考門夫人編的《荒漠甘泉》已經接近有 80 年的翻
譯歷史,各地也有各種不同的版本。
1. 《溪畔靜思錄》:《荒漠甘泉》的另一個版本。
余也魯和他的兩位同工,一起同心協力把《荒漠
甘泉》這本 365 天每日靈修精品重新翻譯為《溪
畔靜思錄》,2002 年由香港海天書樓出版。這是
一個更嚴謹的新的翻譯,很像聖經有不同版本的
新翻譯一樣。如果我們常用從前的《荒漠甘泉》,
現在換一下《溪畔靜思錄》,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裡頭的精神內容差不多。
2. 《荒漠甘泉樂侶》:顧明明把《荒漠甘泉》加上
她自己喜歡的聖樂,也相應安排出 365 天,編成
天天敬拜讚美的參考資料。我們靈修的時候,除
了禱告、讀聖經、讀靈修小品,唱詩歌也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方式。顧姊妹把自己喜歡的詩歌,隨
同《荒漠甘泉》的 365 天,一起介紹給我們,由
臺灣榮光傳道會出版。365 天每天唱不一樣的詩
歌,而且都能夠配合作者原來的題目。
3. 《新荒漠甘泉》:考門夫人除了編過大家耳熟能
詳、膾炙人口的《荒漠甘泉》以外,她繼續每天
靈修,每天寫作,最後經過 50 年以上的時間,
她的同事把她留下來的遺作,經過集結又重新出
版了《新荒漠甘泉》,也就是《荒漠甘泉》的第
二集。這是中文讀者比較不熟悉的。余也魯因眾
人對《溪畔靜思錄》反應熱烈,他又翻譯了這本
《新荒漠甘泉》,同樣是由海天書樓出版。
B. 《谷中百合》
這是一本深度靜思小品,是臺灣大光書局出版的。
這是當年美軍隨軍牧師培力在太平洋的星條報上每
天的靈修小品,由李家勤翻成中文。他是根據 12
個月加上新的標題,不過每個月的文章數量不定,
有時候是 20 份,有時候是 25 份不等,不一定是一
年 365 天。也許對我們這些比較忙碌的人,有時候
跳過一兩天也沒關係。大家在靈修的時候,想換換
口味,這是非常好的參考作品,是別出心裁的靈修
資料。
C. 《慈繩愛索》
梁敏夫所翻譯集結出版的一個小品,也是根據 12
個月所安排的靈修小品。總書名叫做《慈繩愛索》,
每個月都有不同的主題,同時也完全涵蓋了 365 天
的靈修細則。這些作品來自不同的作者,經過梁牧
師精心編輯設計,由臺灣道聲出版社出版。
D. 《基立溪畔》
介紹我所寫的《基立溪畔》,書名取材自以利亞先
知的心路歷程。王上 17:9 就有他在基立溪畔的經
曆。我從前做神學生的時候,非常喜歡蘇格蘭的解
經大師巴克萊(William Barclay, 1907-1978)的
新約《每日研經叢書》17 冊。他這套書幫助了許
多神學生和神學院的老師,後來他的兒子為著紀念
他,就把他作品一部份的資料集結成冊,成為每日
靈修的素材。但因所輯素材不多,所以僅能供一個
月靈修的需要。我看到這個設計之後,就根據巴克
萊的靈修小冊,把我的 44 本專書分門別類成 365
天,也是每個月有個專題,比方一月是大地春回,
萬象更新,2 月紀念春節,所以是一年之計在於春,
3 月還是春天,就叫萬紫千紅總是春。我一共安排
了 12 個月的主題,然後把自己著作裡的一些中心
思想,分佈在這365天的靈修補充教材,集結成冊,
給我的家人和朋友,也給我的學生來做參考。此書
由臺北永望出版社出版。
E. 《人生補羹》(中文版的“心靈雞湯”)
20 年前,美國的知識界流行一種叫做“心靈雞湯”
的小品著作,內容並非以宗教信仰為主,可是其中
充滿了勵志的經典,讓許多人得到幫助。後來余國
亮集合了一些基督教文字工作的同好們,集合了他
們的作品,也出了一本中文版的心靈雞湯,書名是
《人生補羮》,就像我們吃中藥的補品的意思一樣。
書中都是勵志的作品,不過它是以聖經為主。因此,
在我們熟讀了前面的靈修小品後,不妨也參考《人
生補羮》這類的靈修小品。此書由臺灣天恩出版社
出版。
F. 《靈修經典名著小叢書》
1980 年代的時候,香港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文字
事工委員會出版了一套《靈修經典名著小叢書》。
這些書可能很多都已經絕版了,但是裡面包括了我
們所關心的這些古時候的經典大師,以及比較近期
的靈修大師的著作。每一本書都是言簡意賅的小冊
子,非常適合現代人的需要。借此機會,要把這套
小叢書的書名和作者向大家介紹:
1. 《約翰•衛斯理日記選錄》(作者:約翰•衛斯理)
2. 《一個重大的呼召決心度虔敬、聖潔的生活》(作
者:勞惠蓮)
3. 《約翰•衛斯理書信選錄》(作者:約翰•衛斯理)

Page 36
36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4. 《騎馬傳道者的心路歷程》(作者:亞斯理)
5. 《壯志淩雲》(作者:葛多瑪)
6. 《效法基督》(作者:金碧士 / 革魯德)
7. 《悠然人生》(作者:貝納德)
8. 《結廬在人境》(作者:勞倫斯)
9. 《複得返自然》(作者:聖法蘭西斯)
10. 《敬虔的贈言》(作者:湯瑪士凱利)
11. 《愛的啟示》(作者:朱利安那)
12. 《敬虔生活真諦》(作者:沙爾•法蘭西斯)
13. 《活出上帝的生命》(作者:石可高)
14. 《費尼倫•法蘭可斯著作選》(作者:費尼倫•
法蘭可斯)
15. 《真誠的懺悔》(《懺悔錄》)(作者:奥古斯丁)
16. 《桌上談主恩》(作者:馬丁•路德)
17. 《恩典的信仰》(作者:加爾文)
18. 《至於儀式》(作者:祁克果)
19. 《順服的生命》(作者:潘霍華)
二、余也魯的一篇靈修小品笑對風暴
《溪畔靜思錄》的譯者之一余也魯在重病痊癒後寫
了一篇反思。他認為在書中不能沒有一篇中國人自
己的沉思之作,所以就把自己的這篇〈笑對風暴〉,
放在《溪畔靜思錄》最後。這是余先生在 2002 年 8
月經歷死蔭幽谷,進入瓜香果熟靈性收成之作。余
先生已經於 2012 年安息主懷,希望藉著分享他這
篇靈修小品來紀念他。
〈笑對風暴〉
人到中年,如果還不能或不敢笑對風暴,這一生便
真如聖經所說,只是“一聲歎息”,白白虛度過。
生命的一個隱藏的秘密,就是要人在風霜中長大。
從母親的溫暖的子宮裡出來的那聲啼哭,是對人生
環境須堅強面對的帶自胎盤的宣告。
30 年前,在柏林斯匹黎河畔,看雪花紛飛,那片欣
賞的豪情經過視網膜脫離,經歷大學叢林中的披荊
斬棘,才明白,謙遜的成長必須親自穿過並抵受寒
冬的風雪,從這種操練中培育出一種精煉的力氣,
逐漸溶入生命裡面,且成為生命的一部份。
天父沒有要人單獨面對風霜人生。隨著出生也給了
人信心,那種在雷聲中能安靜在母親懷裡甜睡的美
麗信心。即令陷在絕境中,一切都化為鳥有,只要
不失去信心,仍可轉危為安。我們有這信心,可以
將黑夜縮短,叫喚陽光早點回來。
這是對天父堅決倚靠的信心,人生不會天色常藍,
無風無浪,但天父要我們明白,即令在風暴橫掃,
黑暗深沉中,他也在那裡,與我們同在。
經歴苦難的同時,也經歷神的同在。
什麼是神的同在?
像母愛無論你在哪裡,母親的心總在那裡,那種
繈褓的溫暖。
像情人把臂同遊,眼角眉梢都細語綿綿,偎倚難
舍。
像盟誓旦旦的夫婦。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白頭
相偕,一生風雨陽光同度。
像濃醇的友誼,非為名利,但可為朋友奮不顧身,
像約拿單與大衛。
但神的同在是這些卻又遠勝過這些,有神同在是生
命的另一面,它廣闊、恢宏、壯麗、且溫馨。它涵
蓋一切,是你的天,你的地,是你的左右、前後。
你沒有了自己,完全溶入他裡面;你有了一個無所
不包的我,因他已溶入你裡頭。
你因此能大無畏地面對春天氾濫的約但河,踏著幹
地進入迦南。你給丟入陰暗的牢獄,銅牆鐵壁將你
困住,但半夜漆黑中能像保羅那樣高歌,鎖鏈盡脫,
迎來的是陽光璀璨的清新早晨。
2002 年 8 月,我經歷了一次我自己的“死蔭的幽
穀”,在為新世紀勾繪的鋪天蓋地的藍圖前面,我
的頭突然有了暈眩感,揮之不去,連視力和思維都
像罩上了一塊布,望不出去,想不通透。而右腳突
軟,幾不能正常行走。平日看的醫生已去度假。從
祈求中妻伴我進入了一間半個世紀前我們的第一個
孩子出生的醫院。
從進入門診室到看醫生和以後發生的一切,完全在
陌生的,非我們計畫的,不是我所預期的,完全失
卻自控力的環境中進行。我感到的是:
灰色,
濛濛的濃霧,
深秋暮色籠罩的
幽暗穀道。
寂寞、寒冷,沒有半點光。
看不見在青翠山巒前
揺曳的嫩葉,
摸不到跳躍地灑落
石凳上溫暖的陽光。
我進入生命的冬夜,
仿佛己走到人生的盡頭……
好大的灰色,好深的黑。
奇異的是我沒有半點害怕,我不知信心從哪裡來。
我學會的完全交托和完全信靠,在這裡經歷最大的
考驗。不,不是考驗,而是信心能力的行使。
在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這是死亡的幽谷的時刻,我
已經走過了那幽谷。
那只慈愛的手攜著我觀看現代儀器怎樣進行腦的掃
描,耀目燈光下手術床上的生與死的搏鬥。從麻醉
中蘇醒過來,環繞你的白衣、綠衣映托著的勝利的
笑容。本來要奪去生命的腦微血管溢血,在 14 個

Page 37
37
良友聖經學院《靈修操練》
小時的緊湊卻又有秩序的時空中,在父神無微不至
的慎密安排裡,我從穀底重登可以遠眺高峰與河谷
的山頂。
風暴原來可以這樣笑對,因有天父同在。
因而我能唱出:
來吧,你那震撼山嶽的風,
來吧,你那遮蔽陽光的雲,
來聽我萬山齊應的歡嘯,
來看我和天使一同舞蹈。
是誰指揮彗星曳著長尾橫過夜空?
是誰餵養攻瑰花上彩色的甲蟲?
是他,是他,
他伴著我穿過颶風的眼,冰雪的幽谷,
和漆黑寒冷的死蔭的深淵。
看哪,天和海竟是如此的藍!
遍野的花竟是如此芬芳 !
我深知一切在他手,
他也是風暴的主。
明天不是孤兒,
前路有主掌握,
讓我們一齊歡歌:
那看顧星雲、甲蟲和小麻雀的主
也看顧你,也看顧我,
讓我們都能笑對風暴,
在風暴中成長。
參考書目
1. 艾莫爾•恩斯著。李正宜、黃美瑟譯。《禁食禱
告的突破》。臺北:以琳,2002。
2. 湯瑪斯 ( 金碧士 ) 著。黃培永譯。《效法基督》。
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2001。
3. 考門夫人編。湯新楣、李伯明、余也魯譯。《溪
畔靜思錄》。香港:海天書樓,2002。
4. 勞倫斯弟兄著。郭永儀譯。靈修經典名著小叢
書(八)《結廬在人境》。香港:循道衛理,
1989。
5. 林真兒。良友聖經學院《靈修默想與應用》講義。
6. 唐佑之。《在神面前》。香港:浸信會,2001。
7. 蓋恩夫人著。俞成華譯。《馨香的沒藥:蓋恩夫
人傳略》(二版)。香港:以琳,1987。
8. 大衛施著。楊東川譯。《衛斯理約翰與循道衛理
會》。香港:循道衛理,1992。
9. 楊東川。《齊來崇拜》。香港:天道書樓,1980。
10. 楊東川。《我手寫我心》。香港:恩奇,1991。
11. 楊東川。《基督信仰的故事》(三版)。臺北:
道聲,1995。
12. 楊東川。《衛斯理約翰與大使命》。臺北:中華
基督教衛理公會,2000。
13. 楊東川。《靈修神學探源》。臺北:永望文化,
2010。
14. 楊東川。《聖經的故事》。臺北:商務,2012。
15. 楊東川。《異端論》。臺北:道聲,2015。
16. 郭冠華。《為什麼“靈修培訓班”在中國有
市 場?》, 搜 狐 新 聞,2016 年 8 月 2 日,
下 載 自 <http://news.sohu.com/20160802/
n46226778shtml>。
17. C3 靈修小組編制,《C3 靈修小組簡介》,
下 載 自 <http://blosincom.cn/s/blog_
be31f5260101968html>。